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长安三万里》之后,为何读唐诗更有“感觉”

□李 艳

这个暑假,最火爆的动画电影莫过于《长安三万里》。截至目前,《长安三万里》票房已突破16亿元,成为今年内地动画电影票房的冠军,同时也成为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TOP2。

电影如此火爆,仿佛最近没有去影院捧个场,都显得有点“落伍”了。一部动画片,何以如此火爆如此吸引人,让人们争先恐后赶着去一睹为快?相信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能给出自己心中的答案。

《长安三万里》以盛唐为背景,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波澜壮阔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以及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同时,历史中众多的著名诗人、艺术家及爱国将领也在片中一一出场,共同勾画出一幅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从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到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大唐开元盛世的璀璨景象尽收眼底。

整部电影的观感是十分痛快的。画面制作十分精美,片中人物形象是比照着真实唐俑建模制作而成,活灵活现,生动异常。影片中的配音也与角色搭配得当,精准表现出人物的精气神和性格特征。当电影开篇,随着剧情的推进,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悉数登场,那些从读小学语文课本开始就熟知的名字突然鲜活了起来,诗人杜甫、孟浩然、王维、王昌龄、崔颢、岑参……都有了几乎真实的面孔。

我们跟随李白的人生步伐,慢慢打开他的朋友圈。他的朋友圈,就是一幅盛唐诗歌的史诗级画面,是中国孩子念书必然要背诵的偶像级天团。影片中涉及的48首唐诗,首首经典,首首过目难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笔者一边观影一边默默地吟诵,只觉内心某个角落被触动着,情绪在积淀。直到影片中,中年李白激情昂扬地吟诵起《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股强烈的共鸣喷涌而来,只觉浑身上下血液沸腾,忍不住热泪盈眶。见左右座席观众也无不动容,无论大人小孩,都情不自禁跟随着李白一起吟诵出声,情绪高涨。这样的情形,令人感动!

不少人都感叹,看完《长安三万里》后,读唐诗更有“感觉”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小时候在书本上读的一字一句,突然有了直抵内心的力量,鲜活灵动起来的那种感觉。我们感受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豪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愤慨,感受到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惆怅孤寂,以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迫切心情。更是体会到了大唐盛世究竟是怎样一个繁盛如花的场景,明白了小时候反复诵读的那些经典诗句中的含义。那一字一句所描述的场景、所表达的情感,成了活生生浮现在眼前的画面。这让我们激动不已,仿佛密友久别后重逢的惊喜,仿佛醍醐灌顶般开悟的兴奋,仿佛失而复得后的越发珍惜。

唐诗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长安三万里》唤醒了我们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基因,故而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每一个读过唐诗的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种融于血脉的情感悸动。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之魂、中华文明之脉,延续传承已经几千年。或许你对它知而不觉,但它无处不在,对我们的影响早已深入骨髓。

当我们外出游历,面对祖国的壮美山河时,最能表达心情的,一定是唐诗宋词。当我们抬头仰望明月,脑海中浮现的必然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以及广寒宫、玉兔、吴刚、桂花树的古老传说。每一个春雨芒夏、风起霜降的日子,我们都能对照传统节气,感受一个个莺飞草长、秋收冬藏的瞬间,领悟先人流传下来的农时智慧与季节讲究。我们提倡人世间的温暖与文明时,传唱的一定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至理。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奇迹都江堰、历经近千年“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古桥,至今仍完好无损且发挥着实际作用,让我们无比敬佩老祖宗天人合一的智慧与建造工艺精湛的同时,更觉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任重道远……中华传统文化浸润着我们的心灵,凝练了我们的精神气质;铸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气质。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不仅是看完《长安三万里》,读唐诗更有“感觉”了,近年来,我们发现,这种有“感觉”的时刻越来越多。舞蹈作品《唐宫夜宴》中,娇憨可爱的唐俑小姐姐,生动演绎出了大唐盛世的美人风貌和舞蹈神韵,不仅给予观众绝美的视觉享受,还让唐朝小姐姐夜游的场景与现代都市年轻人的休闲夜生活一下子有了跨越千年的联结。《经典咏流传》综艺节目的开播,用和歌以诗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音乐相融合,让古诗词在当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迸发的艺术之美令人拍案叫绝。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的文创产品“马踏飞燕”,以甘肃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为原型,丑萌到令人爱不释手,既让人们体会到我国古代青铜器技艺的先进,更让人领略到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补全三星堆绝美黄金面具的网络传播话题,吸引众多网友一起参与,让大家对三星堆这一重要考古文明的发现有了更丰富的了解,还在古文物知识科普中感受到古蜀文明的灿烂。故宫推出的文创表情包,在反差萌的轻松演绎中,让人们对深厚的历史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体察。

这些别具匠心的作品创造,都在用很新颖的方式演绎着5000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们的共同点是创新性传承发展,用新理念、新方法、新元素,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激发了人们的共鸣,这才有了一个个让人们“更有感觉”的瞬间。

这也充分说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承创新,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打开的方式不同,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出承载中华文化、富含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样创新传承的效果,一定是令人欣喜的。传统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深入我们的骨髓,只要有了合适的载体,有着恰当的打开方式,就能与当下人们的体验与认知完美结合,产生浓烈的精神“化学反应”,激发出那股直抵内心的深层次力量。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长安三万里》电影末尾的这句话,相信会让很多人心中一颤。长安从未远去,而是扎根于人们心中,它不仅仅是一座城池,更是一个符号、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唐诗中表现的盛唐气象,蕴含的家国情怀,抒发的凌云壮志,蕴藏的坚守执着,早已广泛传唱,也必将持久传承。这,就是让人相信长安会与诗同在的充分理由。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瑰宝。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放在嘴边的空言,而是要使其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期待着有更多《长安三万里》一样精彩的文艺作品出现,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活力,让传统文化精神成为滋养我们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