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斜杠青年”亟待正向激励

汪昌莲

科研助理、创业者、拉丁舞者、摄影师……华东理工大学2022届毕业生周沐融身上有着众多“标签”。像周沐融这样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年轻人被称为“斜杠青年”,他们在社会的不同领域都努力拥有一席之地。在周沐融看来,“经历不同的身份角色也可以说是在反复尝试,在不断探索中把试错成本降到最低”。

斜杠青年,是指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年轻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有数据显示,全国年轻群体中有主业的兼职者、创业者这类“两栖”“斜杠”青年已超8000万人,以“80后”至“95前”人群为主,高学历人群占据“两栖”青年的主流。

“斜杠青年”可以感受更多的职业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个人兴趣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同时,一些职业有不错的社会声望,如数字行业,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就会开展某些兼职和副业,他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职业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样,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关键是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

必须正视的是,“斜杠青年”也面临一些问题。他们虽然涉猎广,但相应缺少一项过硬的技能,这对职业选择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他们还要协调分配到各个职业上的时间,这样会牵扯不少精力,如果没有主业,全是兼职,可能流于一种被兴趣牵着走的状态。再者,一些年轻人如果沉浸在“斜杠”中,容易产生浮躁心态,也不利于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此外,如果协调不好主业与副业之间的关系,容易引发劳资纠纷,影响个人职业发展;有的甚至是因一时冲动,让副业变成“负业”。特别是,“斜杠青年”目前还没有政策依据,其可行性和合理性还有待于政府及社会认同。

可见,“斜杠青年”还须正向激励。事实上,在这方面,我国已在一些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鼓励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支持公立医院的医生实行“多点执业”等,为“斜杠青年”职业群体提供了可借鉴的政策依据。下一步,针对“斜杠青年”职业群体,应从国家层面出台具体的政策依据及职业规范,使“斜杠青年”成为新时代新型的职场业态,为社会提供敬业奉献、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