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数字化转型 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钟建林

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等的系统性、变革性升级,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数字化转换阶段,将教育与技术初步结合,实现教学、管理、评价过程中部分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和使用;二是数字化升级阶段,强调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伦理,打造集成性数字化教育空间;三是数字化转型阶段,改变传统教学的组织流程、任务形式和实施空间,重新塑造了教育组织的结构、功能、文化。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健全机制,提升数字化教育共建共享效率。一要优化组织协调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并形成定期交流协商机制,形成“问题反馈—沟通协商—优化决策”机制。二要建立数字办公机制。将数字化教育平台应用于日常管理和工作,形成纵向传导、横向联动的数字化办公机制,提升教育事务管理的数字治理能力和效率。三要统一基础数据标准。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人员、组织、资源等基础信息的结构要求和编码规则,解决不同平台因数据编码不同而难以有效对接、共享和转换等问题。四要形成数据分析机制。建立对教育基础数据、教育教学数据、教育管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常态机制,使教育决策和资源配置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其二,保障要素,促进域内数字化教育优质均衡。一是经费保障,补齐数字化教育之短。加大经费支持和统筹调配力度,统一配建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配齐配优数字化教育软件技术环境,解决好“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二是数据保障,筑牢数字化教育之基。借助智能设备和物联技术,在符合数据伦理的基础上实现“伴随式”数据收集,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教师职业发展档案以及各级各类管理数据库,并将其作为教育决策和个体发展的数据支撑。三是素养保障,提升数字化教育之能。确保管理者能够以最科学有效的方式应用数字化教育数据和平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素养。四是场景保障,践行数字化教育之实。构建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和教师职业发展之中。优化学校管理、教师职称评聘、学生素质评估等评价方案和办法,改由受评对象提交大量证明材料为由评审单位直接从数字化教育管理系统提取相关数据,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依数治理”。

其三,深化应用,以数字化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一要设置可选场景,注重因校制宜。提供不同应用场景,使不同教育层次和办学类型的学校可以精准地选择应用场景和功能。应用场景要精准地嵌入不同类别学校应用中,使不同学校都能因校制宜实施数字化教育。二要倡导开放共享,实现协同发展。开放数字化教育综合管理系统API接口,使学校可以灵活地对接管理系统。同时,推动多层级协同,引导企业、高校等主动介入数字化教育创建工作,引导先进单位将建设经验和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享给其他地区和学校,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要创建智慧课堂,赋能教学改革。借助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工具,精准分析学情和实施教学改进,重组课堂教学结构,探索“智能+”新型教学模式。四要加强信息保护,保障数据安全。建立健全教育数据安全保障制度,强化师生信息保护,规范身份信息、隐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传输和使用,加强对收集使用教师和学生信息的安全监管能力,防止侵犯师生个人以及机构隐私现象发生,定期开展教育数据安全评估。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