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能进能出,让非遗绝活更鲜活

□树红霞

日前,福建5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取消资格的消息不胫而走,令人惋惜之余,也启人深思。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这个道理并不难懂,难就难在刻在心头、付诸实践,没热情不行,一时的热情也不行,当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非遗传承不可能一蹴而就,光有热情还不够,当守正创新,经得起诱惑。

考评不合格,问题出在哪?“重申报、轻保护”,传承不力是主要原因。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进入科学保护的新阶段,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上下功夫。正因如此,江苏、山东等地也积极“亮剑”,探索通过打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铁饭碗”进而形成长效机制。

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亮“黄灯”,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这是福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有力之举,也是夯实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在于倒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下大力气提高个人素养、提升传承能力、履行责任义务。

打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终身制”,非遗绝活才能更鲜活。这是因为,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活态传承,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其精粹活力的成色。

得到头衔之后,无正当理由不积极履行传承、传播和培养接班人的义务,尽打个人“小算盘”,把责任担当抛之脑后,这样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虽是极少数,但影响很不好,非遗也伤不起,这就呼唤常态化考核,该戴帽子的戴帽子,该摘帽子的就摘帽子,督促其名副其实,既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福建是非遗大省,共有9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迄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这的确令人欣喜,但同时也意味着更艰巨的保护传承任务还在后头。

非遗,最怕后继乏人,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传承。假如一直在失与传之间徘徊,稍有不慎,这些中华文化瑰宝就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能不能接稳传好“接力棒”,这是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大的考验。柘荣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秀莹结结实实给我们上了一课。她编写剪纸教材,将技艺倾囊相授,不遗余力地宣传剪纸,想方设法让更多人爱上剪纸。鲐背之年,她仍痴迷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荣获“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在她的传授下,一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三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两位柘荣剪纸非遗省级传承人脱颖而出,剪纸艺术在山城柘荣蔚然成风。

向不作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说“不”,福建此举既给时下的“大师热”降温,又给想一劳永逸者提了一个醒:非遗传承任重道远,“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创新传承不息,非遗文化方能焕发新活力。如何才能更好地呈现福州软木画“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年逾八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学宝用刀耕不辍的有力行动给出了响亮回答:他每天坚持与软木片们“对话”,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图稿、刻部件、搞创新,有时半夜两三点有了灵感,也会爬起来开工创作。

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可以通过牵手科技、创意、网络、旅游、校园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在润物细无声的“非遗+”转化过程中,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项目“活的宝库”至关重要。这让人不禁想起被学界称为“艺苑奇葩,中国一绝”的漆线雕技艺。自从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那刻起,漆线雕传人匠心传承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愈发强烈,这份热爱和执着成就了漆线雕,不但将其从濒危的手工技艺边沿拉回来,而且蜕变为世人瞩目的国礼。

取消“终身制”,换得“活水来”。非遗传得开,才能叫得响、留得住。所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应瞄准“德艺双馨”这个目标,多动脑筋、多用实招,让技艺绝活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下一步,福建将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下沉延伸,形成“能进能出”的鲜明导向,这样的思路和举措值得期待。

获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不容易,守住这个称号更不容易。社会各界需凝聚共识,帮到点子上、扶到紧要处,别让“绝活”成“绝响”。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