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维护司法公正人人有责

□黄琳斌

近日,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陈捷敏,向《法治日报》记者讲述了2016年于欢刺杀辱母者案中的“案中案”:最初郭某的伤势被某机构鉴定为轻伤二级,他提出异议后,警方委托司鉴院再次鉴定,结果为重伤二级,司法机关最终以新标准处理了案件。

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认定郭某是重伤还是轻伤,关键看其被刺后血气胸导致肺压缩程度是否大于70%。一些鉴定机构往往通过肉眼查看CT片进行估算,这就可能出现判断失误,特别是伤情处于轻、重伤的临界点时。陈捷敏介绍,司鉴院将原始CT资料输入电脑,用专业绘图测算软件测量了490多张图片,前后花费约5个月,最后精确算出肺压缩程度为71%。他说:“并不是因为技术上有多困难,或是案情有多复杂。关键还是为了那1%,因为毫厘之间天壤之别。”众所周知,致人重伤还是轻伤,在量刑上是有较大区别的。正由于司鉴院的法医们认真、耐心、扎实、严谨的专业工作,纠正了第一次鉴定的失误,维护了司法公正。

有人认为,维护司法公正是国家机关的事,老百姓起不了作用。其实不然。司法案件特别是复杂的案件涉及方方面面,要历经司法机关的侦查、鉴定、移送、起诉、审判等多个环节,有的案子可能需要环保、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移送司法机关,有的案子可能需要人大依法监督,涉及医学、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案子可能需要专家证人……可以说,维护司法公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在内的有关各方齐心协力。司法机关虽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光靠其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在办案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相关人员不能本着客观公正、专业理性的立场操作,或因态度不认真等原因出现失误,就可能影响整个案件的公正办理。就拿上述对郭某伤情的鉴定来说,司鉴院是一家公益科研事业单位,不属国家机关;但法医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维护了就差那1%的司法公正。再如,一名普通公民无意中目击了一起涉嫌犯罪的案件,他如果能及时做证、公正做证,就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甚至可能起到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众对之寄予厚望。司法公正涉及根本性的重大公共利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力量维护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离不开我们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可以说,维护司法公正,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人人受益。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