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丝路十年——“一带一路”上的福建故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两国双厂”到“两国双园”

□本报记者 郑璜

位于福建福清的中印尼“两国双园”一角(新华社供图)

林峥嵘(右一)出席青岛国际渔博会,与韩国的合作船公司代表合影。(受访者供图)

10月16日下午4时,107吨老椰子从印尼雅加达顺利运抵福州港江阴港区,经过福州海关所属榕城海关驻福清办事处关员现场检疫后,货物迅速提离,被运往位于中印尼“两国双园”内的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淼天汇”)进行加工。

“咔嚓”,淼天汇的总经理林峥嵘手起刀落,老椰子裂开一道口子,流出清甜的汁水。掰开椰壳,剔下椰肉,浓郁奶香散发开来。

这是中印尼“两国双园”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并获批以来,首次从印尼直接进口老椰子,成为园区建设不断推进的最生动诠释。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旗舰项目,中印尼“两国双园”正从一纸蓝图,逐渐铺陈出实景画卷……

小椰子背后有大合作

生椰拿铁、椰子水、椰子鸡火锅……近年来,“椰子+”爆款产品层出不穷。淼天汇的一楼,详尽展示着椰子产品广阔市场的展板和电子屏颇为吸睛。

“全球企业都瞄上了‘椰生意’。”林峥嵘分析,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理念认识的加深,椰子天然、无添加、低糖等特性受到消费者重视,再加上口感接受度高,越来越多食品企业投身椰子产业的蓝海。

消费市场出现新的增长点,企业就要迎风而上。

林峥嵘介绍,企业历时3年多在全国多地调研分析,国内椰子相关食品市场潜力巨大,这也造成原材料紧缺,甚至供不应求的状况。“企业适时‘出海’,引进品质高、价格实惠的货源,既能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更多选择,又能创收,一举两得。”

淼天汇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印尼——全球最大的椰子种植和产出国。

与超市常见的泰国椰子不同,印尼产椰子营养成分丰富,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在加工业上做文章。

林峥嵘介绍,企业的目标是建设中印尼椰子产业园,前期主要建设原材料仓库、椰子去皮加工全自动流水线工厂、产品低温冷库等,实现从椰子采摘到去皮加工再到冷库保存发货的全程管理。第一期将投产5条生产线,日产椰子水约25吨、椰浆约7.5吨。着眼长远,企业还将进行细分加工,生产椰蓉、椰子油、椰肉等产品,向外销售椰壳、椰毛等边角料,将一颗小小的椰子“吃干榨尽”。

“我们熟悉印尼当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了解印尼农业资源特色优势和农产品进境流程。在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的大背景下,园区管委会协助畅通与印尼政府部门沟通的渠道,促成老椰子首次实现在福建进境。”林峥嵘感慨,“能够拿到拥有印尼官方背书的进境资格实属不易,与企业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赴印尼投资兴业不无关系。”

“两国双厂”的十年探索

淼天汇的底气,来自在印尼十年的深耕。

早在20世纪90年代,福州就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最早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在极具前瞻性的“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的推动下,福州的远洋捕捞船队足迹遍布各大洋,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

为获取更稳定的渔业资源,淼天汇从2012年起就开始寻找海外适合的投资地点。

有了投资意向,“走出去”的行动,就差临门一脚。

2013年秋,印尼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我感觉到遇上好时机,投资应该稳了。”林峥嵘回忆。

2014年,在已有国内加工厂的基础上,淼天汇在印尼中爪哇省三宝垄市投资建设了白对虾养殖基地、鱼类加工车间和冷库。该市是福州的国际友城,连城市名称都为纪念郑和,华人众多。

对虾、金枪鱼、尖鱿……在位于福州的淼天汇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把尖鱿手工剥皮、去除内脏。另一加工区,操作员双手握住一大块金枪鱼腰肉,放上切割机,经过包装后,2厘米厚的金枪鱼片从工厂发出,销往国内各地。

数千公里外,印尼生产基地的情况也通过网络跃然眼前。

中爪哇省三宝垄市佩马朗区,占地约7万平方米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中,制氧机不间断地工作。虾苗在这里养殖满4个月后,将被捞出放入装有冰块的纸箱中,送到位于三宝垄的加工厂进行清洗、剥壳、冷冻包装等粗加工处理再装船,经过约20天的航程,便可到达福州。

而企业在印尼建设渔业基地,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与收入。加工厂就近招收工人,目前有300多名印尼籍员工;此外,企业会从印尼当地渔民那里打包收购一些海产品,帮助当地渔民增加收入。

比如养殖场负责人,今年66岁的印尼人乔尼·塞蒂亚万,有近40年养虾经验。2021年起,他同淼天汇在印尼的全资子公司合作养虾。

“我原来就养3个池子的虾,现在管理两个养殖场一共70个池子,月收入翻了好几倍,而且很稳定。”一年半来,塞蒂亚万已累计供应约1200吨南美白对虾。

“中国和印尼两个生产基地联动作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让企业能够更加灵活调配生产进度和满足市场需求。”林峥嵘介绍,受益于“两国双厂”模式,即使在前几年的疫情期间,企业也实现了销售扩张,如今100多种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互设园区 联动发展

“淼天汇模式必将成为中印尼‘两国双园’内众多食品企业发展的模板。”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方园区——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管委会招商处负责人余林林说。

根据《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合作规划》,中方园区将打造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即海洋渔业、热带农业、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绿色矿业等。目前,中方园区内已有御冠食品、胜田食品、兆华水产多家企业和印尼进行海洋渔业领域合作,椰子进口则为两国热带农业产业合作开启了全新篇章。

所谓“两国双园”,是指两个主权国家在对方境内互设园区、联动发展的一种新型产能合作方式。

2021年1月,两国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以福建福州元洪投资区和印尼民丹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

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福建设立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分别在福州和漳州加快建设,标志着“两国双园”建设进入全面、实质性落实阶段。

林峥嵘也感受到了“两国双园”建设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企业入驻园区可较为便捷地“出海”,很多审批事项可以“打包”由园区统一负责,无需单独申请,在清关过程中走“绿色通道”,通关最快只需要3天,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时间。

今年5月,福州港松下港区元洪作业区远洋渔获上岸码头项目取得新进展,1号、2号泊位开工建设,项目计划2025年投用,届时,园区食品产业发展对码头交通的需求,将得到更好的满足。

省商务厅副厅长钟木达透露,中印尼、中菲“两国双园”建设正掀起“双向奔赴”热。其中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方园区已新签约投资项目70个,投资942亿元(人民币,下同);福建企业赴印尼投资项目17个,投资399.3亿元;中菲“两国双园”中方园区已新引进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544.8亿元。

这个“一带一路”新旗舰项目,不仅是投资、建厂,双方互为自贸区,并以供应链和经贸为纽带,打造出互相促进的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区,最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