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审慎乐观看待年轻人回流制造业

□潘抒捷

眼下正值高校举办秋季招聘活动的黄金期,应届毕业生求职颇受关注。招聘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不少制造业企业收到的简历数量明显增加,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更是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制造业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制造业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了现代服务业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因此,人们常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然而,制造业如此重要,行业却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相比甘于扎根工厂流水线的老一辈,年轻就业群体更青睐进入服务行业工作——即便穿梭在大街小巷送外卖、快递,或是架设一台手机进行网络直播带货等,也不愿意进厂。

今年秋招大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人数增长最快的十大行业中,智能制造排名首位;从投递行业的占比变化看,机械制造在15个行业中上升趋势最明显。据此,有人乐观地分析,眼下年轻人就业意愿出现了从“逃离制造业”向“回流制造业”的转变,有利于加快制造业摆脱“大而不强”困境的进度,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好兆头。

这种乐观当然可以理解。年轻人的求职意向,向来被看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比如,过去一段时间,大学生热衷于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后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并在行业高速发展中享受红利,实现了个人劳动价值的提升。如今,他们转向制造业,无疑是看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前景。这也会壮大制造业人才队伍,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不过,欣喜之余应该注意到,“回流”制造业的年轻人,实际上与此前“逃离”制造业的年轻人,并非同一个群体。他们大多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瞄准的主要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空间广阔的先进制造业,“怦然心动”的也是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良好薪资待遇和职业前景。换句话说,传统制造业缺人和年轻人进入制造业就业意愿不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因此,对于所谓的年轻人回流制造业,应当保持审慎乐观。相关部门当然要鼓励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逐步构建起合理的梯度培育体系,培养与先进制造业匹配的高素质人才。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传统制造业对于普工、技工的需求,以及年轻劳动者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的诉求。各方应当采取种种措施,让年轻人看到行业发展和希望,感受到职业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爱上制造业。只有共同努力,“制造业招工难”和“年轻人就业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才能得到有效缓解,最终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