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艺术科普自媒体创作者“意公子”吴敏婕:
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

□本报记者 黄鑫 文/图

吴敏婕分享创作感悟。

一袭绿衣,一盏夜灯,席地而坐,抱枕托手……镜头前的吴敏婕,云淡风轻,风趣幽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华文化经典和历史知识娓娓道来。

作为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她的个人IP“意公子”更加为人熟知。从电台主持人转型为自媒体博主,10年时间里,“意公子”吴敏婕在全网收获超3000万粉丝,成为互联网人文艺术领域的头部IP,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如何走上自媒体艺术科普的道路?在从事艺术科普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收获?近日,吴敏婕参加了由思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翻阅思明·2023全民阅读季第五场活动,携手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以“在做文化事业过程中,我们被文化治愈了”为题,在闽南“茶桌仔”场景中,展开了一场新厦门人与老厦门人、创作者与从业者、写作者与阅读者的对话。

“你要舒服”

吴敏婕是土生土长的“老思明”,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厦门卫视、厦门旅游广播当过主持人,主持过体育新闻、社会新闻、校园新闻、音乐榜单及闽南话等栏目。

“这碗饭我好像吃不了太久,不管外形上还是声音上,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谈及进入自媒体艺术科普领域的初衷,吴敏婕坦言,职业迷茫期的她不知道主持人这行还能干多久,自己的爱好到底是什么,真正想做的究竟是什么。

“在节目上讲过这么多的内容,但唯独文化、历史、艺术这些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愿意去分享的。”适值自媒体刚刚兴起的时代,发现自己兴趣点的吴敏婕决定向前一步,毅然卸下电视台主持人身份,创办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

然而,转型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时穿梭于各个艺术展,许多作品我根本看不懂,这种感觉是非常痛苦的。”吴敏婕说,困惑的状态让她开始思考,能不能不聊技法、不聊理论,而是单纯讲一讲有趣的灵魂和故事,说一些外行人听得懂的话,让大家都能理解艺术品。

回归初心,回归自我。不久后,艺术类脱口秀节目《艺术很难吗》应运而生,在节目中,吴敏婕开始用大白话讲艺术,让普通人也能在几分钟内对艺术有一个大概的描摹。浅显易懂、干货满满的内容形式在收获一众好评的同时,也让吴敏婕找到了最舒服的状态。

“我们团队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舒服’。做短视频也好,做自媒体也好,我们通常会横向对比。之前遇到了一些老师,他们会说,别人怎么做你也要怎么做,只有这样做了才更符合时代红利,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但是,我们这样做了,非但没有成功,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在吴敏婕看来,只有让自己回到舒服的状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节奏和方式,才能真正将自我的人生体验融入内容创作中,让作品更有层次、更有韵味。

“只有我不断地去接近我自己,或者不断地去活出我自己的时候,作品中才会有我的个人印记和风格。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慢慢找,会有的。”吴敏婕说。

被文化治愈

在龙门石窟,她爬上十几米高的脚手架,蹲在卢舍那大佛前静静凝望;在壶口瀑布,她站在黄河边,在蒸腾而来的阵阵水汽中感受华夏母亲河的厚重深邃……

在创业过程中,吴敏婕不断走进传统文化,置身真实历史现场,用独特的视角和真情实感讲述中华传统经典和历史知识,成为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在走进古人的过程中我发现,千百年前,他们建构出的那些生命范式,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因此,我也希望从自己对文化艺术的爱好出发,把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里那些打动我们的人与物,带进当下人们的生活里,分享给更多人。”吴敏婕说,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艺术最大的作用,不在知识或者技巧本身,而是抚慰人心。

“在认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我发现人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过程。”吴敏婕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的滋养,让她变得更加从容和豁达,明白了成长并不是逃避苦,或者说成长并不是不苦,而是不怕苦,不怕痛。

“当你有了一定的宽容度,活得不那么纠结的时候,原本让你觉得难过的东西,可能就没有那么痛了。可以说,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潜移默化中被文化治愈了。”她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