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闽都俗语纵横谈》序

□赵麟斌

福建省简称“闽”。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历史上五次为都,故曰“闽都”。

居于闽中地区的福州方言是中国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它于唐末五代时期就已基本定型。福州先民除了原住民——古闽人、闽越人之外,大多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中原移民的后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福州处于偏僻的东南一隅,远离战争,千山万水阻隔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交流,从而让福州方言既保留有古闽越族的语言,也有魏晋之前早期移民带来的古吴语和古楚语,并大量保留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上古汉语和公元4世纪到9世纪中古汉语的发音与文字。因此,福州方言被语言学术界称之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实至名归、毫不为过。

文化是国家的象征和旗帜,方言乃是地域文化的基础与特色。我致力于闽都文化和福州民俗研究长达30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愈发感受到福州方言的博大精深和福州俗语的包罗万象,犹如一部读不完的书。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福州人,我为它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福州先民勤于耕种、善于创造,运用俗语多用新奇跳脱、风趣幽默的比拟手段,塑造出了意想不到的语境,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些俗语形式不拘、长短不一,带有明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有的对仗完整,有的通俗易懂,既有天马行空的豪放,又有循循善诱的严谨,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和意蕴绵长的方言韵味,遍布在福州十邑广袤的城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今,它的声音更是走向了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凡有福州人居住的国度,都能听到福州的方言和它的俗语,让他们遇见乡亲似重回桑梓,能够在交流中起到调节情绪、活跃气氛的作用,甚至在争议中“一笑泯恩仇”,体悟着“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真切情怀。

福州俗语所言的比喻雅俗俱全,指代的对象也无所不含。如用“上厝一斗米,下厝一斗糠”来比喻一个人的生活拮据和邻里间的团结友爱;用“三月天,后奶面”比喻天气的阴晴速变和孩子面对后母的惧怕;用“七人吃饭,八人当家”比喻政出多门的无奈;用“南风南斜,北风北斜”比喻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由此而带来的政治生命的危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出生在于山的白塔脚下,浸濡着福州的方言、领悟着俗语的内涵与魅力长大。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念书期间,语音组的五位老师居然全都是福州人。他们除了教我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和语法外,还从学术上跟我讲述福州话的前世今生和它的奇异妙用,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我始终牢记福建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原校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征老师对我的勉励:“要把地方文化坚持搞下去,这些才是对社会和后人有用的。”

目前由我专著、主编、合著出版的80部书中,闽文化、闽都文化、民俗文化、福州方言类就占了近一半。这部《闽都俗语纵横谈》是我与福州方言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张庆标共同商议、倾力修撰而成的。书中俗语大部分选自2017年闽侯县政协组织编写的《闽侯俗语》(内部资料),有些内容与福州方言(各县区)的口头表达不尽相同,但所指代的对象大同小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地方方言和常用俗语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有濒临消失的危险。有鉴于此,我们编写这部书,意在挖掘和抢救,旨在弘扬与创新。我们的目的是想将一些经典、有益的福州俗语及其中所蕴含的处世哲理呈现给大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与赓续,为家乡福州打造闽都文化国际品牌添砖加瓦。

是为序。

(作者系闽江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原文有所删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