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百度千寻

□邵永裕

千百次与它擦肩而过,定睛端详它的容颜,仍有一种初逢的激动:山重水复,一席沙洲。蛰伏的民居,褐墙黛瓦,房前屋后,绿透篱笆。篱笆规整统一,圈出了菜园,也圈出了悠长的农家气息。村子因乡村振兴元素的嵌入,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且充满诗意,这就是大樟溪畔的中国画家村。

203省道沿大樟溪逆流而上,大约在92公里处,与溪相随的两岸山脉,右岸折成了山谷,左岸顺势延伸。白杜就夹在其中,形如一双捧水的巨手,指尖合拢的位置指向山谷,手掌合并的地方是栖居的村庄。她依山面溪,偎依于大樟溪畔,空灵寂静,在这里存在了千百年。

白杜很小,小到可以一眼望穿。过百漈沟景区,绕过几道弯,便可看见大樟溪上俨然都江堰的溪坝,溪坝的左侧有块溪水冲刷而成的洲。这块洲地,在大樟溪沿岸,算是很小的,由于土肥水盈,容易养活人,加上水路发达,此地顺理成章成为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

洲地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在溪畔,另一部分在溪央。溪畔的部分成了村庄,溪里的部分,因形象酷似一匹骏马卧在大樟溪上,俗称“倒马”。

倒马也好,卧马也罢,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村庄的面堂是个谷地。构成谷地的左侧山脉,形似虎状,从远处蜿蜒而来,逼近大樟溪处扭成虎头,两脚一伸,踩在溪上,状如扑食,威猛人惧。溪里的过江卧马,本想戏水而去,迫于虎的淫威,不敢动弹,僵化成大地的永恒。千百年来,任凭洪水冲刷,卧马过溪的形状始终未被损毁。

白杜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古时大樟溪是五县水路交通要道,且处中游必经之地,久而久之这里成了补给站、栖息所、交易地。传说,这里最繁华时有36街72巷,居民4000多人。栖居此村最早的是姓白和姓杜的人家,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白杜村”。如今,在这弹丸之地上,仍有欧、陈、黄、林、张、郑等姓氏聚居。人口杂、流动性强,从其姓氏分布便窥见一斑。

岁月之于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如同流水的过程,丝毫不会改变她的模样。千百年前遗落在这里的美丽,千百年后还会找到。徜徉在白杜山水交融的风景间,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都会让人跌进遥远的记忆里。

白杜像一个不曾开启的故事,用同一种色调和风情静静地存在于大樟溪畔。散落的民居,层叠的青瓦积淀着不同年代的尘土,凝重里带着纯粹,纯粹中又含着原始。房前屋后的篱笆,扎成江南田园的风情,李树开花的季节,花白透着沁人清香,整个村庄染成童话世界的美妙。

风景只为懂的人而生,白杜在乡村振兴中被激活。曾经厌弃山野原始的人,因为住腻了钢筋丛林的冷硬,向往着纯真的水和空气,忆念房前屋后田园的亲切,越看越留恋这里的风情。36街72巷已经不复存在,但那改造铺设后的石板路、鹅卵石道,以及重新描绘的墙画,依然让人勾起对逝去风物的怀想。

这种怀想,让人留恋起这里轻纱薄帐的沙洲——收藏青瓦顶上缥缈的炊烟,聆听房舍前潺潺的流水,观赏桃红李白的蓬勃,收获园子里瓜熟蒂落的喜悦。

而今,中国白杜画家村,宛如天生丽质的村姑,素朴纯然、风韵独特,稍稍打扮,变得超凡脱俗,惹人遐想、让人驻留。

曾经的生产队仓库,一经改造,变成了标新立异的民宿:夹着田园气息,裹着园林风韵,看大樟溪汩汩东流,听屋后松涛阵阵。人们惬意于轻拂的溪风中,赏一程山水美景,祛除身心的疲倦与烦恼。

对于白杜,我同所有人一样,带着陌生的熟悉走进,去寻找浮华的岁月里沉静的安然,去追求纷繁俗世凡尘间的清灵洒脱。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