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冬之晨

□鲁 力

清晨,伴随着窗外鸟儿清脆的叫声,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上,暖洋洋的。朦胧之时,耳中传来鸟声嘤嘤,听着它们诉说冬天的寒冷潮湿,议论着花树与小虫,叽叽喳喳,悦耳极了。岁暮天寒,窗外绿树轻摇,偶有落叶飘下,鸟儿叫声也特别凄厉高昂,它告诉我,冬天到了。

晨起,我沿着九曲溪边公路溯溪而上。青龙峡两岸的枫叶红了,像一团一团的火在树丛里燃烧。九曲溪水在脚下流淌,发出淙淙的声响。武夷山的树木,除枫树外,还有槭树、盐木肤树、小丛漆树等数十种落叶乔木与各种灌木的叶子,一遇秋霜也会转红。各种树叶红得有深有浅,与成团的红枫叶组成了万绿山水中争红斗艳的武夷风景。

冬日的武夷山,天总是这么清朗。一眼望去,那么高,那么远,不禁让人心旷神怡。远远望去,大王峰、玉女峰巍峨高耸,九曲溪在群山绿树之间蜿蜒而下,发出哗哗的奏鸣声。偶尔,一只小鸟飞过,一片云彩飘逸,你的心会为之一颤,忍不住感叹武夷之美。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发源之地。十四岁的朱熹来到武夷的五夫镇生活,而后五十年,他长居于此,求学、办学、著书立说,流传千古的朱子理学,便是在这里诞生。在五夫镇,朱熹曾经就读过的兴贤书院,如今已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莲叶何田田,灰白兴贤街”,让不少文人墨客心生向往。我漫步到书院门口,石板长苔、斑驳灰暗的门楼依然高耸,上嵌的树匾上,朱熹手迹“兴贤书院”四个遒劲大字依稀可见。

站立于“兴贤书院”之前,我猛然醒悟,朱熹之所以选武夷山为治学之地,无非有四宝:山美、水清、茶香、鸟鸣。这些独特环境,吸引了朱熹、陆游、辛弃疾等陆续聚会于此治学论道、吟诗作赋。我们来读一读朱熹的《茶灶》:“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除了山水之外,茶香对这些文人雅士绝对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朱熹、陆游、辛弃疾先后多次主管武夷山冲佑观,他们被当地人尊称为“三翁”。陆游、辛弃疾也有不少品茗论茶的诗词涉及武夷茶,陆游的《闲游》诗曰“平生长物扫除尽,犹带笔床茶灶来”;在《喜得建茶》中夸赞“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辛弃疾作有《临江仙·试茶》等诗作。喝茶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表现得意趣盎然。

除了咏山、咏水、咏茶之外,这些文人雅士也被武夷山的鸟雀迷住,写了不少咏鸟的诗。古人有所谓“禽言”,即禽鸟之鸣声。朱熹就是知鸟之高人,他的不少诗作就是写鸟的,如:“提胡芦,沽美酒,春风浩荡吹花柳。不用沙头双玉瓶,鸟歌蝶舞为君寿。”“提胡芦”即为一种禽鸟之鸣声,朱熹用鸟鸣声寓词意,即提胡芦而买美酒也;“不如归去,孤城越绝三春暮。故山只在白云间,望极云深不知处。不如归去不如归,千仞冈头一振衣”,其中的“不如归”指的是杜鹃之啼声。从末句“千仞冈头一振衣”可知,此诗乃写杜鹃也。陆游写鸟的诗句也不少,如“投空飞鸟杂落叶,极目斜阳衬衰草”“栖鸟亦已鸣,一一翻去翮”“积雪楼台增壮观,近春鸟雀有和声”等。百鸟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活灵活现。

这里更是鸟儿的天堂,名鸟众多,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黑鹳、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名贵鸟类还有海南虎斑鳽、黑冠鹃隼、凤头蜂鹰、鸢、草原雕、苍鹰雀鹰、白尾鹞、游隼、勺鸡、灰鹤等几十种。白头翁、翠鸟、大白鹭、戴胜、白耳画眉、青背山雀,更是随处可见。

冬天是多愁善感的季节。再登武夷山,不觉之间,大学毕业四十年了。一群老叟聚于山水之间,似乎想从九曲溪中寻回青春勃发的当年。我想起朱熹诗曰:“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时,天上有一只鹰雕飞过,发出“哨”的叫声,在空谷山林中回荡。沿着公路漫步,一阵寒风吹过,树叶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从树上飘落而下,顿觉林寂大山寒。暗红的树叶铺满了小路,染了冬色,醉了夕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