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加强侯官历史文化名人海外传播价值的研究

□王 兵

由于朝代的更迭,地理区域建制的变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侯官包含的地理范围亦多有变动。不管地域大还是小,侯官的名称一直存在。今天谈论侯官文化,有地理的基础但不拘泥于地理概念,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

明清以来,侯官的历史文化名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部分名人在东亚、东南亚和欧美地区也颇具影响。学界目前较多关注的个案有明末清初东渡日本创建黄檗宗的隐元隆琦大师;侨领黄乃裳带领同乡远涉重洋,拓荒开垦,创建了蜚声海外的马来亚砂拉越州诗巫“新福州”垦场;翻译家陈季同在近代中欧文化关系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集翻译家、西文作家、诗人与文化使者为一身,他不仅将西学带到中国,更将中国文学名著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

侯官历史文化名人海外传播的价值研究,既可以梳理不同时期侯官名人在海外传播中作出的卓越贡献,也可以是侯官名人的功绩受到海外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前者是目前学界关注的重点,而实际上后者也很重要。以林纾为例,他的贡献主要在于林译小说,影响了鲁迅、郭沫若和钱钟书等一批现代知识分子。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外的汉学研究者也关注到林纾的小说翻译。

长期以来,有关福州历史文化名人与海外的关系研究基本侧重于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而忽略了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在海外的影响力。以林则徐为例,这位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政治家、思想家,非常注意了解外国情况,曾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其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的禁烟主张和虎门销烟受到了马克思的称赞。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史》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又把虎门销烟结束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具体而言,目前学界关于侯官历史文化名人的海外传播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就学术理路而言,侯官历史文化名人海外传播研究存在重个案事实陈述而轻整体理论概况的倾向。二是就传承理念而言,目前侯官历史文脉的赓续存在重中国近现代影响而轻海外传播的倾向。三是就创新实践而言,学界有关侯官历史文化名人海外传播的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进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增添新动力,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以下策略。

强化整体研究意识,从学术层面凝练出侯官文化的首要特质: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若从整体层面概况侯官历史文化名人在海外传播中的贡献,具体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进行评析:一是专业领域层面的贡献。侯官历史文化名人“门类齐全,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外交家、思想家、翻译家,几乎囊括了各个领域”。他们在海外发挥影响力的首要因素主要源于他们的专业贡献,政治家贡献政治智慧,思想家贡献思想观念,翻译家贡献翻译作品。二是地方文化交流层面的贡献,这在海外华人圈表现得尤为明显。1900年,黄乃裳招募福州乡亲去诗巫垦荒,移民者多来自于福州府侯官、闽清、福清等地的农民。他们带上农具和农作物种子在异国他乡辛勤耕种,相继定居后诗巫便成为福州邑同乡的聚集地,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故乡文化元素,福州话、闽剧以及福州特有的民俗文化随处可见。三是中华文化传播层面的贡献。这是侯官历史文化名人在海外传播的终极贡献。

就常理而言,任何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可能在海外产生重要影响,为何侯官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此集中,又在近代中国和海外传播中具有如此影响力?排除我们熟知的个人努力与客观环境等因素之外,显然这一地域集中蕴含的特有的文化精神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目前,学者多从海洋文化(船政文化)、儒家文化和移民文化等角度来概括闽都文化的特质,如冒险精神、爱国精神、包容开放等。而在明末清初东渡日本创建黄檗宗的隐元隆琦大师、带领同乡远涉重洋创建了蜚声海外的马来亚诗巫“新福州”垦场的黄乃裳身上,我们感受最为强烈的是他们那种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只有领会到这一核心特质,侯官历史文化名人海外传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才有立足之本。正是这些侯官名人具备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才赢得海外的普遍赞誉。

秉持文明互鉴理念,从宣传层面补强侯官历史文化名人海外传播的短板。

实际上,侯官历史文化名人海外传播的价值研究基于一个宏观的理论前提,即中华文化中的“和合共生”理念是加强文明互鉴、解决文化冲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侯官历史文化名人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异质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明代福清人叶向高携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来闽传教,同时传播西方文化。当时福州诸多文墨之士与其交友论文,互相切磋,虽有观点争锋,但开放包容的态度毕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艾儒略在传教之余,潜心研究儒学经典,并拥护利玛窦“合儒”“补儒”的传教路线,对儒学和天主教义亦采取调和的态度,故而被闽中人称为“西来孔子”。因此,抱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在文明互鉴中获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近年来,福建省或福州市在打响“闽都文化”或“侯官文化”品牌方面确实下了很多功夫,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的侯官文化拼图还缺少了历史文化名人的海外传播和影响力这一块。林纾故居里陈列了他的文集、书信、译文及编选的国文教材,唯独不见美国学者韩嵩文教授的英文专著。三坊七巷诸多名人故居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另外,在省市区县各类文化宣传或文旅、学术活动中,都要树立全面完整地推介侯官历史文化名人的自觉意识。

倡导以文化促合作,从实务层面发挥侯官历史文化名人在国际城市交往中的纽带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以本区域历史文化名人的海外影响力作为桥梁来加强与海外国家、城市间的合作,是大多数省市缔结友好城市的最初考量。如福州在1980年10月20日就与日本长崎市缔结友好城市,源于300多年前隐元高僧首次赴日弘法就是在长崎的崇福寺和兴福寺。实际上,福州还可以借助陈季同在出使法国巴黎时的影响力,考虑与巴黎的城市合作。侯官人的杰出代表林则徐铜像已竖立在美国纽约街头,纽约的“唐人街”随处可以听到福州话,市政府也可以以此为纽带,加强与纽约的城市合作。

那些在海外享有盛誉的侯官历史文化名人,不仅是祖国的家乡与寓居国外的城市之间的纽带,也是中外关系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贡献者。具体的研究思路为,一是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专业领域、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三个层面来整体描述侯官历史文化名人的贡献;二是运用实地考察等方法,从个人原因、外在环境和文化精神等层面剖析侯官名人海外传播的原因;三是运用文献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挖掘侯官历史文化名人海外传播的价值。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