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扎根乡土点亮融合新火种

——“乡创乡建 振兴有我”两岸青年交流会侧记

□本报记者 邓婕 见习记者 黄星榕 文/图

台青吴炳璋(右一)与乐队在交流会现场弹唱歌曲《城内之歌》。

“手创青村”两岸大学生乡创研学工作营开营。

翔安黄厝村艺术家举办艺术乡建分享会。

集美城内村举行庙会特色主题活动“囍市集”。

主旨演讲、成果路演、课题创作……作为2023年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的两岸青年交流会日前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乡创乡建 振兴有我”,两岸青年以实际行动,共同探索中国乡村建设的未来融合之路。

互学互鉴,共谋合作新路

“近年来,很多台湾青年选择来大陆创业就业,积极投身农村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增长才干,自身的事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副主任武光陶表示。

武光陶说,长期以来,大陆方面秉持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不断出台、完善台胞福祉的政策和制度,为更多台湾青年同胞搭建平台、提供舞台。

武光陶的一席话无疑是在场台湾青年的共同心声。

“80后”台青林书任,2013年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后,选择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四川大凉山种植油橄榄树。父子俩一个抓生产、提技术,一个做品牌、拓销路,如今,公司经营面积从2011年的600亩增长到了2.5万亩,帮助6800户农户提高收入,带动21个村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在林书任看来,大陆有各项利好政策,有美丽的绿水青山,还有广阔的市场机遇,台湾青年能够运用自身优势在这边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台湾在社区营造、乡创文创方面起步早,可以把相关理念与大陆乡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他说。

“台湾乡建乡创的经验可以回馈到大陆来,大陆这里一些想法跟做法,能够给台湾做参考。”台东县副县长王志辉说,相信这样的一个交流会对两岸农业未来发展应该会有很大帮助。

当天,“乡创乡建 振兴有我”两岸青年交流会邀请8位两岸青年发言,吸引120多位各界青年参加。交流会上,4位大陆青年分别从人才培训、政府职能、科技扶持研究等方面,为台青在大陆发展提供支持;4位台湾青年则就个人参与的乡创乡建经历展开交流。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晓鸣则以《浅谈节气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题,向两岸青年提供交流合作的新思路。

携手发力,共创美丽乡村

“有座城隍庙,我的根在那里……”交流会上,台青吴炳璋与小伙伴们带来闽南语歌曲《城内之歌》,唱出台青对大陆乡村的感情。

吴炳璋来自台湾台南,2018年,他和小伙伴们参与改造厦门集美后溪村城内社,组建“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开启乡村乡创探索之路。

吴炳璋介绍,大陆的乡村有很浓的文化氛围,像集美大社是陈嘉庚的祖上陈氏族亲迁居繁衍的地方,闽南味的古厝、南洋风的侨楼、嘉庚韵的建筑随处可见,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好佐证,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厦门越来越好。

吴炳璋跟他的团队在城内社打造了复古的供销社、酒铺、药铺、黑猫树屋、婚庆体验馆、霞城电影院等,并且用镜头认真记录着,在各种社交平台推广,让更多人看到两岸同血脉的故事。

守护乡土文脉,活化传统村落。

来自惠安崇武的红砖雕刻设计师史文沧带着红砖雕刻技艺来到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成为一名驻村艺术家。在黄厝,史文沧亲手打造闽南红砖雕艺术馆,参与黄厝乡村改造,并策划了一系列乡村展览。

黄厝村的知名度逐渐打开,校友、朋友、圈内人、艺术家们通过各类人脉连接来到黄厝村,如今,黄厝村已吸引陶艺、砖雕、漆画、国画、雕塑、瓷器等门类的32个文创工作室入驻。“艺术乡建”在这里成为现实。

编织乡村振兴“田园梦”的道路,两岸青年始终携手并肩、坚定前行。据了解,目前福建已累计引入近百支台湾团队、300多名台湾人才,为350个村庄开展乡村乡建陪护式服务,覆盖全省近80%的县市区。今后,福建将每年开展100个乡村乡建合作项目,到2025年,全省计划引入台湾团队200支以上,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闽台融合乡村振兴之路。

抓住机遇,共享美好前景

台湾花莲人刘巧馨带领10余人的执行团队,常常行走在大陆的田间地头,一边感受乡间风情,一边思索如何规划设计乡建乡创项目。目前,刘巧馨已在厦漳泉等地以闽台元素为主基调,打造出茶山旅游、瓷帮古道等多个观光项目。

“两岸同根同源,闽南和台湾更是语言习俗相近。”刘巧馨说,在项目执行时,她常常能发现两地很多相通的细节,在工作中收获那份“血浓于水”的感动。

刘巧馨的微沃尔(厦门)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落地厦门海西MCN两岸青年三创基地,在设立公司的过程中,刘巧馨获得湖里区对于台青创业就业办公场地、租金等方面的补贴,享受到基地平台、达人、内容生产、直播运营等MCN全产业链资源。

“我的工作性质是漂泊的,但在这里,我的内心是安定的。”刘巧馨说,厦门有关心台青发展的政府,有贴合实际的惠台利民政策,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便利的衣食住行条件。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刘巧馨”从对岸而来,和当地年轻人一起,筑梦于厦门乡野中,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样本。“大有可为”的背后是“大力扶持”。

厦门经济特区始终走在两岸青年交流交往的最前沿,肩负着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厦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实习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若干措施》等,为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政策扶持、感情牵引,厦门已吸引100多名台湾乡村规划师深度参与厦门乡村振兴,培育出集美城内村和海沧院前社、赤土社等一批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品牌,众多台青扎根乡村,挥洒汗水,实现价值,实现从参与到融合的升华。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