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持续推进行业精细化管理——

攻坚重点项目 锚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林婕 文/图

厦门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

新修建的沧江路

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土建工程海域段盾构始发,这标志着,厦门目前在建的这条全国最长过海综合管廊隧道正式向海底掘进;

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项目完成竣工验收,这意味着,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无废城市”先进发展模式在厦加快推进,更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形成;

海沧港区重要的东西向集疏运干道——沧江路投用,这代表着,厦门最重要的港区未来吞吐量扩容有了运输生命线的保障,骨干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需求为导向,以调研促发展。今年以来,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认真落实省委、市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要求,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行业精细化管理,呵护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全力推动市政园林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东部垃圾焚烧发电三期投用

10月26日,厦门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以下简称“东部三期”)顺利完成竣工验收,作为今年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这一重大惠民举措落地,对厦门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意义重大。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3T+E”焚烧技术,其ACC自动燃烧控制系统可确保垃圾充分燃烧及炉温稳定,保证二噁英等污染物彻底分解,其烟气净化系统采用主流烟气处理工艺,烟气排放主要指标优于《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及欧盟2000标准。

据厦门市政集团环能公司副总经理黄世清介绍,该项目竣工后,厦门市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从2009年的400吨提升到了2023年的5850吨,增长了近14倍,进一步提升了厦门市生活垃圾“零填埋”终端保障设施的能力。

而最关键的是,在完成厦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的基础上,垃圾焚烧还可发电,每小时可以向社会提供1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和100吨“绿色蒸汽”的清洁能源,每小时减少碳排放约31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仅仅东部三期这一项目,一年就能发电1.5亿千瓦时,可供4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

除了能发电,在非电领域也有新突破。项目建成后采用“热电联产”模式,垃圾焚烧后产生蒸汽通过管道运输至周边10公里内的工业园区,每天可为园区企业提供蒸汽2800多吨,与传统模式对比,垃圾焚烧提供的蒸汽价格更低、碳排放量也更少。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厦门正加快“无废城市”建设,聚焦这一先进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推动无废项目落地实施、探索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形成更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东部三期的投用,与这一理念高度契合。

当然,所谓“无废”,并不意味着不产生固体废物,而是将固体废物在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它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目前,厦门在“无废城市”管理制度体系、数字化系统和产业培育方面已取得重点突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不断降低,去年厦门市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从超过1千克降低到约1.0千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升,全市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0%。

克服三大施工难点

最长过海综合管廊向海底掘进

汽笛长鸣,深埋地下超20米的盾构机开始转动,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工程启动,长达3年的海底盾构掘进“跨海”征途开始了。

作为完善城市配套设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未来该项目投用后,将由海沧区向岛内跨海穿隧输送水和电,可缓解岛内用水用电压力。

目前,厦门原水为单一水源,供水能力为78万吨/天,根据本岛人口增长情况及规划,本岛近期(2025年)需水量为95万吨/天,远期(2035年)最高日需水量120万吨/天。项目建成后,将增加1根DN1600的清水管道作为第二水源的进岛通道,提高远期供水能力,满足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居民正常生活需要。

据介绍,该工程最大难点在于海域段,电力与清水管廊隧道长3078米,采用盾构法施工,海底盾构掘进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工程要下穿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项目四年半的总工期里,仅这段就需耗时一年。

此外,工程还需穿越多个航道,不仅存在施工场地狭窄、盾构机分体始发和海底高水压开仓换刀风险大等难题,还面临“孤石、上软下硬地层”“全断面砂层掘进”“长距离高强度硬岩地层掘进”等工程难点。

巧手成就卓越,匠心创造非凡。在各参建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组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项目稳步推进。

——解决临海深基坑开挖难点。在竖井围护结构采用了三轴搅拌桩+地下连续墙双重保险,并设置降水井控制基坑水位,极大地降低了施工困难,目前海域盾构始发井已顺利完工。

——解决临海盾构始发施工难点。采用钢套筒+分体始发,在始发前对洞门进行地面注浆加固和水平注浆加固,以保证盾构始发安全,目前已顺利完成始发,正式向海挺进。

——解决复合地层顶管顶进施工难点。现场采用区间地质加固处理等一系列手段,目前已完成两个顶管区间,第三个顶管区间正在始发准备中。

克服难点,项目建设过程中还涌现了不少建设亮点:盾构远程监控,可实现实时跟踪、实时监控、后台管控;海域段泥浆站设置封闭式隔音棚,盾构接收井安装吸音围挡,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实现临海盾构始发“零”渗漏……

推进集疏运体系建设

沧江路投用助港区高质量发展

以港立市兴市的厦门,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是重要经济指标。按规划,海沧港区货运在2035年将达1200万标箱,现状货运交通量大且逐年增加,在沧江路改造前,已无法承担标箱逐年增加的运输需求,亟须快速化道路服务货运交通。

“五一”期间,作为海沧区“五横四纵”体系中的东西向快速路,海沧港区集疏运系统中的东西向快速货运主通道沧江路正式投用,这条全长4.96公里的海沧港区物流“大动脉”,在改造进程中再现了惊人的厦门速度——

从项目前期计划下达到项目完成招标,仅用了3个多月;5个月完成征地83000平方米,房屋征拆160宗;紧扣15个节点全力攻坚,全时段全断面组织推进项目建设;3个月内完成第一联箱梁混凝土浇筑,5个月内完成桥梁主体工程,9个月项目完工,节点目标按序时完成。

“现在从厦漳交界处到海景路,驾车仅需5分钟,且2座高架避开了原先港口的大型货车道,缓解货通压力的同时,通行安全也大大增加。”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对完善厦门市骨干路网体系、提升港区运输效率、促进片区开发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沧江路的改造进程,是对素有“市政铁军”称号市政人砥砺奋发战斗精神的再诠释,其高效推进多次得到厦门市领导和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高度肯定。

巧手匠心,攻坚重点项目建设;生态优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把主题教育和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政策、行动举措,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市政助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