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漳州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打造“无碍”空间,让城市更“有爱”

□本报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刘钦赐 郑文典 文/图

上江名都小区内的无障碍改造,让居民更舒心。

西桥街道鑫荣花苑小区内的无障碍卫生间

漳州古城内的无障碍观光车

10厘米高的人行道台阶变成缓坡、家里的晾衣架可升降、在路上摔倒的老人第一时间被发现……近段时间以来,“无障碍”“适老化”这些关键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逐渐成为城区更新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芗城区持续开展“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适老化改造工作,为残障人士、老年人打造更加便利和安全的出行空间。

让家更便利

“原有的灶台经过改造,增加了台面高度,这样煮饭更便利,也更安全。”芗城区浦南镇残疾人联络员钟俊杰正在改造户家中查看改造后的成果。

67岁的李女士,因跌倒受伤,被鉴定为肢体残疾,而她的老伴也有视力障碍,因为身体原因,夫妻俩日常生活多有不便。去年5月,李女士家被纳入户内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名单。

“在改造前,我们通过上门入户,对接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确认各项改造项目,定制改造内容。她家原有的灶台高度不合理、卫生间是蹲厕、门窗无防护栏、楼梯无扶手借力,这些都要进行改造。”钟俊杰说,在整个改造过程中,他都实时跟进。

钟俊杰说,针对残疾人户内的改造很难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模式,需要根据每个残疾人的身体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虽然只涉及户内的一些小空间,却得下更多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在户内改造的过程中,智能化设备在其中占据了重要一环,让残疾人的生活便利度提升了一个台阶。

“关闭空调,打开客厅灯。”随着李英梅的发声,灯光洒满了房间。她因左侧手臂与左腿失去力量,日常只能拄拐行动。2023年,残联工作人员对她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加装升降晾衣架、升降淋浴器、声控照明等智能设备。

截至目前,芗城区累计完成123户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

让城市更柔软

在住得舒心的同时,芗城区还期望通过改造,让残疾人能更多地走出家门。

近几年,漳州古城名头越来越响亮,来自各地的游客在古城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古城和古城里的“原住民”都成为他们相机框里的风景。

然而,古城传统古朴的建筑风格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适老化设备,给残疾人、老年人造成诸多不便。

“无障碍环境的打造,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的重要内容,也是福建省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西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兰亚平告诉记者,去年年底,西桥街道无障碍设施省级样板项目竣工投用。

“我们特地配备了两辆无障碍观光电瓶车,让使用轮椅的人士也能够在电瓶车上游览古城,增加体验的便利性。”西桥街道统战委员陈艺泉说。

由于外观无法进行改变,对于古城区域内的改造更多集中在公共区域,通过设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展馆无障碍出入口等设施,让古城的游览更加畅通无阻。

“在古城内,我们共设置无障碍信息系统建设AI主动识别监控点位40个、展馆VR7个、展馆VR场景点位61个,用科技赋能无障碍改造。”凌波景管芗城分公司物业管理部主任李华勇向记者介绍,通过无障碍“云导览”、展馆VR“云游览”、AI识别预警等信息无障碍建设,促进无障碍式参观游览。

电梯加装低位按钮,楼梯、坡道、马桶边加装扶手,广场规划无障碍停车位以及随处可见的盲文标识。乍看之下,小区的公共场所并没有太大变化,但这些细节却给西桥街道上江名都小区的残障人士与老年人带来很多便利。

“出门溜达便利多了。”陈奶奶是小区居民,改造后,她几乎每天都到楼下散步,看看花草,心情也放松很多。

如今,西桥街道的各个居住区与生活区,随处可见无障碍设施,通过生活通道、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等场所的细节化改造,串联打通了“居家—楼栋—小区—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通行,形成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实现残障人士、老年人“出得了门、下得了楼、办得了事、就得了医、逛得了公园”。

西桥街道无障碍设施样板街道项目共完成17个子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无障碍环境。下一步,芗城区将以西桥街道为样板,将无障碍生活圈范围不断扩大,用小改造推动大民生。通过无障碍硬件设施改造和智慧科技赋能相结合,打造连续贯通、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环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