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枕海听涛九百年

□周 琦

从泉州湾吹来的海风刚劲而凛冽,伴随着阳光横扫原野,直吹向金钗山。金钗山虽不高峻却颇为险要,它就像一位赳赳武士,镇守在泉州湾入海口,拱卫这一片大好山川。

突如其来的暴雨搅得人心惶惶,巧的是刚抵达位于海湾口的石湖村时,雨便停了。浓密的乌云翻卷着阵阵浪涛,不过我倒觉得这天气十分宜人,带来了凉爽的轻风,正是出游的大好时机。浓荫密布的林间小道引导着我一路前行。穿越一座小山包,不过十分钟便看到山间这片洼地,四周绿树环绕。由于雨的滋润,这些绿树青草显得极为青翠洁净,令人耳清目明。一块块石板铺就的小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古朴端庄的五层石塔,花岗石楼阁式建筑格式,八角翘脊飞檐斗拱,每一层由塔心、外壁和回廊三部分构成,还有四个券门和四块石龛。整座塔高36米,底座围长47米,塔壁上的石刻浮雕金刚、武士共有80块,这些浮雕精刻细琢造型各异,先祖的艺术才华在此展露无遗。

塔有好几个名称,有称是六胜塔,又因地处石湖村而被亲切地称为石湖塔,历史上还曾接受过皇帝的敕封改称万寿塔。塔的正门顶上悬挂着一方石牌匾,上面镌刻着“万寿塔”三个楷书大字。算起来,这座古塔已屹立900余年了。牌匾左面落款是“檀樾锦江凌恢甫建”,据当地老人介绍,祖辈传说凌恢甫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富商,专门从事海运业务,之所以建造六胜塔,主要是作为船舶出入港口的航标。

或许是由于地势的原因,站在坡顶并不觉得这座塔有多么宏大多么险峻多么高耸入云,第一印象便是它给人一种庄重沉稳感,虽饱经风霜却依然笑看山河风云际会。走下斜坡,来到石塔面前抬头仰望,塔檐上一个个精雕细琢的石构件材质纹理纤毫毕现,给人一种质地坚韧威武不移的刚硬质感。八角形的檐尖顶上放置着一尊尊石刻的小佛像,看上去精致美观庄重大方。厚重的石塔尖配饰着精致的小像,大与小、粗与细的对比颇有点诗意盎然。历经900多年风霜,这些峭立塔尖的小佛像依然安静祥和,面对着大千世界笑容可掬,彰明显示着慈悲胸怀。

围着石塔转了一圈,我从各个角度静观眼前这座历史的丰碑,先看整体再看细节,想象着当年建造石塔的壮举。

当年为什么建造这座塔似乎无人提及,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六胜塔却是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航标而名震中外。所谓刺桐港也就是今天的泉州港,早在宋代时就成为世界两大港口之一,另一座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因地震而沉入大海,唯有古刺桐港至今傲然屹立。六胜塔有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而载入史册,在世界各国的古航海图中皆有标注。

它曾见证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空前盛况,曾见证了异域衣装口音奇特的交流场景,曾见证了郑和航海引航开道的庄重仪式,曾见证了先辈创业漂洋过海的艰难曲折。吹散历史的烟尘,抚摸岁月的蚀痕,枕海听涛屹立900多年的六胜塔,每日聆听潮起潮落,每日观览日出日没,饱尝风霜雨雪的洗涤,遍览晨昏晓暮的变迁,早已失去了原先的青涩稚嫩,却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静更加典雅更加大气磅礴。

六胜塔静静地矗立,接受着春雨的潇潇洗礼,忍耐着烈日的灼灼炙烤,感受着秋风的轻轻抚慰,抵抗着寒冬的泠泠侵袭。不为所动不沾虚浮,只愿山河壮丽百姓安宁,只愿岁月长久风雨同行。一座历史的坐标不会被后世遗忘。就在它的面前,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国际港口正摹画着新的图卷,沃野千里的深厚历史又有了新的拓展空间。穿越千年的雾霭,透视时空的视线,六胜塔成为曾经繁华的标志与纪念,更是成为当地人的骄傲与自豪。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