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清福宫戏文壁画:深山中的文化瑰宝

□张悦 王隽彦 文/图

戏文壁画《火烧博望》

清福宫主殿

清福宫原名灵福宫,坐落于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凤山村村尾,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由凤山、清溪、西吉、园兜、桂林保等5村村民共同兴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对上殿进行重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下殿建成。宫内崇祀陈、林、李三夫人,因此又有“夫人宫”之称。

清福宫坐北朝南,布局依次为宫门、戏台、天井、上殿、下殿,天井两侧配以回廊、厢房等。宫门位于北侧,最上层墙头采用歇山顶构造,正脊用燕尾。正脊中矗立一宝塔,脊尾部分两端塑有青龙,有“双龙护塔”之意。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屋脊顶部中央塑一宝珠,左右两端分饰青龙,意为“双龙抢珠”。正殿左侧隔间供奉观音菩萨,横廊两侧分别有三间厢房。正殿装饰华丽,斗拱与插枋多作花卉纹样的浮雕与透雕,山墙绘以花草与吉祥图案。宫门山墙饰有穿瓦衫,宫内山墙顶端皆垂有泥塑生动的鱼形状悬鱼。屋脊上剪瓷贴色彩丰富。

戏台坐南朝北,与正殿形成对应之势。戏台两侧有一凹形回廊,回廊墙壁上绘有21幅戏曲故事壁画与题壁诗作,宫内戏文壁画规格因墙壁大小而异,大幅宽237厘米,小幅宽150厘米,高140厘米。据《尤溪县文物志》(审阅稿)记载,这些戏文壁画作于清光绪戊子年至己丑年(1888—1889年),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戏文壁画。其中有反映封建时代婚恋情感的剧目,如《彩楼记》《水漫金山》等;歌颂招贤纳士的剧目,如《三顾茅庐》《渭水访贤》等;反映宫廷斗争的剧目,如《二进宫》《薛刚反唐》等;反映《三国演义》中传统故事情节的剧目,如《火烧博望》《长坂坡》等;反映神仙传说的剧目,如《圯桥进履》《沉香救母》等。

由于清福宫戏文壁画绘制年代较早,有关作者信息难以进行深入的考证,《尤溪县志》与《凤山村村志》也未有相关记载。尤溪位于闽中地区,与永泰、闽清、大田、德化、南平等地相邻。过去的画师工匠具有一定的区域流动性,因此清福宫的画师有可能是从外地请来作画,但这个范围应不会超出福建本土。

从宫墙上所题诗作的署名可以看出,信众来自各个地区,如“霞川林汝飏”来自今尤溪县坂面镇下川村,“锦水廖仁声”来自今惠安县螺阳镇锦水村,“永福县三十二都长庆乡信士”来自今永泰县长庆乡。

正殿左侧壁画《三仙醉酒》署有“魏逢登敬画”。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与其他以工笔技法为主的戏文壁画有所不同,其更具写意气息。这表明清福宫画师极有可能与戏文壁画多位题诗一样,由多人合力完成。

在宫门右侧第二幅壁画《火烧博望》上记载着“西岸保信士”等信息,壁画上共书有6位信士姓名,他们皆为陈姓,分别是“陈华班、陈文居、陈仕琼、陈良士、陈联洪、陈良知”。西岸应指尤溪河西岸,今为西滨镇,原称作西洋,今改为西滨。西滨镇距离清福宫所在的凤山村77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凤山村村民大部分以陈姓为主姓,而壁画上记载的这6位信士也都姓陈,或与凤山村村民为同宗同族。信士有“信奉佛教,出财布施者”之意,清福宫壁画很可能由这6位“陈姓信士”捐资绘制。

清福宫的白墙上还留有戏班艺人趁演出间隙题留的戏班名称、演出日期和节目单,时间跨度自1871年至1931年,长达60年之久。到过清福宫演出的戏班有20多个,演出的剧目多达70余种,有的剧目至今还能看到,如《三进士》《五代同堂》《逞金狮》《跑皇城》。演出的时间大都在每年农历八、九、十月间,少部分在正月演出。每日演出时又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3个时间段,晚上还有“夜亮光”和“夜场”之分,“夜亮光”即通宵达旦,是信士自愿加钱安排节目,演员通宵达旦在庙里演出。

宫内戏文壁画折射出福建戏曲的繁荣和浓厚的“酬神”色彩,以及民间百姓的欣赏意趣。所选题材积极乐观,充满了惩恶扬善的精神,展示了民间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