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建瓯登云桥:文脉悠悠传千年

□颜郡 文/图

建瓯市小桥镇登云桥

廊桥,闽北人也称之为厝桥、棚桥、亭桥。廊桥是在桥上盖了廊屋,形成一个能通行歇脚、遮风避雨的活动空间。闽北万山攒聚,溪流湍急,“往来之人苦于病涉,舟楫不可得而济,车马不可得而通,必资桥以渡焉”(宋黄元亮《乘驷桥记》),交通不便使得廊桥遍地生根。

据《八闽通志·地理志·桥梁篇》所载,建宁府(今属南平)的建安县、瓯宁县(今合并为建瓯)有桥165座,其中63座有“覆以亭”或“盖以屋”的描述,数量较为可观。

阳泽村地处建瓯市小桥镇,为建瓯南部古代第一重镇,是中原入闽经建宁府入古田至福州的重要通道,民国《建瓯县志》称阳泽为“建南第一良田美地”。在阳泽村的南才溪上,有一座造型轻盈的石拱古廊桥登云桥,在田野与翠绿山峦的衬托下显得异常古朴。登云桥架在4个桥墩的石拱之上,桥头两边各置一个楼台,两侧以半截栏杆围护,桥中央神龛供奉水神真武大帝,桥北端神橱塑关公像。

桥上廊屋青瓦盖顶,翘角飞檐,桥面铺设方砖,又以优质粗原杉木层叠为梁,桥长68.5米,宽5米多。进到廊屋,两侧挂板记录着小桥一带的历史名人、文化名胜、民风习俗。登云桥横卧溪面,一端连接公路,一端连接田畴,悠长的桥廊与山水田园和谐相映,锁水而成一个圆满聚落的人文边界。

登云桥经历代翻修重建。该桥本是一座简易搭盖的木制便桥,被称为“矮桥”。南宋时期,卜居桥南龙池的郑氏家族家道日盛,因便桥窄小不便通行,于是拆去便桥建起了厝桥,更名为“南乡桥”。袁枢进京赴考足经此桥,踌躇满志,借景抒怀,为故乡此桥题诗“玉龙倒悬挂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果然于宋孝宗隆兴年间登科及第,当地文人取平步青云之意,改南乡桥为“登云桥”,延续至今。

步行走过登云桥,约数百米,一个村落跃然而出,这就是阳泽下辖的龙池村。此村人文荟萃,宋时有“状元村”的美名,又被称作“百官村”。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秀才古进进京赶考途中行至登云桥,命村姑让行。村姑见秀才盛气凌人,便出了个“八刀分米粉”的对子,古进未能对出,没想到后来他竟用此对上了皇帝所出“千里重金钟”的对子而中状元。古进感念于此,遂备礼娶村姑为妻。传说村姑乃阳泽龙池人氏,此地求学之风蔚然,登云桥常有书生在此诵读,可见阳泽的人文底蕴深厚。

此地山灵水秀、墨客辈出,唐代“建州制科”开榜进士叶京、五代南唐辞赋大家江文蔚、南宋著名史学家袁枢、清光绪年间大书法家江孔殷等人都曾在此求学或讲学。郑氏家族还于南宋年间在当地创办了养蒙书院,以“惟忧子孙不贤,何忧产业不治”的族训勤学教子,族人出了包括宋端明殿学士兼签枢密院事忠穆太师郑珏、宋太常博士郑存、明朝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郑赐、清朝刑部左侍郎郑重在内的194名官员,宋高祖亲笔诏谕赠予“忠穆阁楼,官林学家”匾额。

如今,登云桥不仅是涉河的交通设施,也成为人们休息、纳凉、交流以及举行各种乡间文娱、祭祀活动的场所。当地至今保持着农历八月初十郑氏祭祀仪式和岐山庵庙会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也保存着一直延续下来的书院文化和祠堂文化。登云桥历经千年,在闽北廊桥史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