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网络文学批评呼唤对话与合作

□徐 亮

网络媒介的革新和网络文化的勃兴,意味着“网络”作为一方重要力量,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道独特景观。而网络文学更是凭借便捷的数字科技、沉浸式交互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文化产业的衍生影响,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文学样式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侧面。围绕着网络文学进行的网络文学批评,也成为当下中国文学版图中不同价值观碰撞、话语权博弈、文化生态嬗变的角力场和风向标。

当前的网络文学批评场域,主要存在三股力量:以传统批评家为主体的学院派批评、以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媒体批评和以在线读者为主角的网络文学原生批评。这三种批评形态由于构成主体、话语资源、市场面向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的批评路径、话语方式、批评标准、价值设定存在诸多截然不同的面向。

学院派批评立足于历史逻辑和传统经典文本的价值圭臬,以高度的学理认同和严正的艺术旨趣,坚守文本的思想性、审美性和价值感,力求以高蹈的精神追求在文本细读中探索人物性格的典型广博、篇章结构的繁杂精妙和思想主题的邈远深邃。然而由于网络文学庞大的文本容量,学院派的道德号召和美学探索,可能会在网络文学面前犹如陷入“无物之阵”之中,甚至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

媒体批评的主体是各大报刊和网站的评论者,面向大众市场或网站的潜在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推介和评论。他们往往着力开掘作品中的亮点,以期实现作品更大范围的传播。

而网络文学原生批评倾向即兴式点评和感悟性鉴赏,他们尤其擅长利用网络媒介在线化、数字化的特长,借助段评、本章说、书友圈等途径进行情感表达,注重的是交互性体验(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和欲望化想象(阅读时的强烈代入感和大结局的心理满足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学批评的严肃性和深度性,遵循的是追求爽感和满足消遣的原则。这类批评由于拥有强大的粉丝群和广泛的网络影响力,再加上当前网络文学以读者体验为中心的运行机制,他们往往通过付费、排行榜等方式对网络文学作品及其周边力量施加强大作用力,甚至直接决定作品的生死存亡,已经发展成为网络文学批评场域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这三种网络文学批评样式,形态各异,共同绘就了我们当下网络文学批评精彩纷呈的篇章。然而,彼此区隔、自说自话的现实情况,也使得我们的网络文学批评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文学批评困境的尴尬局面。因此,网络文学批评,呼唤对话与合作。

长期以来,学院派批评价值尺度恪守文学传统,立足于文本内核探索文本质性,而常常忽略网络文学存在的话语领地与传统经典有着巨大差异。网络的异质性绝不仅指文本的存在空间,还广泛影响文本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早在学院派进入网络文学世界之前,网络文学就在虚拟社区中利用便捷的交流方式与在线读者,共同形成了独有的话语批评系统,他们在吐槽、玩梗中尽情宣泄自己的好恶悲喜,共享“文学狂欢”。作为外来者要进入他们的话语圈层,在笔者看来,还是必须回到网络文学场域的批评。

学院派可以在坚守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上,一方面广泛参与网络文学实践,融入草根批评家营造的网络文学盛宴,在角色身份的转变中以局内人的视角掌握网络文学的运转方式和原生批评的生成过程,拓展网络文学批评新维度;另一方面重视市场化机制运行下网络文学的商业导向,将读者热评率、点击率乃至付费营收纳入批评标准。

关注网络文学的媒体评论者们,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有力中介,基于工作性质使然,他们具备的敏锐眼光和“把关者”角色,可以通过有组织的引导,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优化对话空间。应在提倡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对作品产生更大范围的争鸣和讨论,不仅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应激发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如网站编辑因为拥有丰富的文本阅读经验优势,应以净化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文学质量的责任意识,搭建学院派批评、媒体批评和网络原生批评沟通的桥梁,听取线上线下两种批评声音,理性汲取两种批评话语的合理质素,积极发现和推介文学性、趣味性兼备,又具市场性的网络文学作品,扭转当前网络文学批评彼此隔绝的偏差。同时通过培训等多种形式,合理设定线上批评规则,担当好监督和引导角色,充分发挥“平台”中介的纽带功能和履行促进使命。

网络文学原生批评其实极具创新性。放眼整个网络文学评论区,能看到众多在线读者发出的种种或惊叹、击节赞赏,或吐槽、捶胸叹惋的“野生”批评。他们基于自身阅读经验提炼出的大量原创语言,正构成我们网络文学批评尤其是学院派批评的本土话语资源和理论原点。

这种原生批评,一方面带有网络文学野蛮生长期的浅表性、空洞化乃至庸俗化特点,内容多是停留在情绪宣泄和感性诉求,甚至不乏人身攻击和恶性竞争。这十分需要学院派批评的理性充实和媒体批评的良性引导。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学内部,网络文学原生批评与网络文学形成了鱼水相依的共存关系,网络文学作者依靠粉丝量树立行业权威和维持自身生计,自然会将在线读者的批评声音融入作品创作及修改中,使得作品创作理论上永远处于进行时。尤其是那些处于不断续更中、字数以千万计的超长文本,原生批评的声音随时都会左右下一章节的故事走向。学院派批评、媒体批评如果忽视这种批评声音,对文本的理解将是不完整的。此外,网络文学原生批评促进了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体系的完善和进步,网络文学的跨学科、多媒介属性,使得传统较为单一的文学评价标准转向综合,也影响着以学院派为主体的主流文学批评系统。

无论学院派批评、媒体批评还是网络文学原生批评,这三种批评话语都是历史审美逻辑的产物,他们作用于特定的时代,并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无疑都给当下时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明经验:只有推动多种批评话语对话与合作,优劣共鉴、长短互补,方能构建和谐包容、雅俗共赏的批评格局。

总之,网络文学批评应以原生批评的文学观念为基础,以学院派批评为总指引,以媒体批评为有力中介,在满足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地基上,建构立体多面的文学批评大厦,共同促进新时代网络文学行稳致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