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踏春

□冰 涛

一个长长的假期,天天被各种各样的聚餐和嘈杂包围着,有好一阵子没有去山林里走走了。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终于散尽,静下来的一颗心突然感觉到有点异样,似乎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些怨气,甚至是戾气。于是决定立即出发,目标自然是我最思念的山林。

虽然气温还不是很高,时不时还会下点冷雨,但是身边的草木却是蓬勃的。它们似乎预感到春天已经来临,正在默默地拔节,静静地生长。尽管肉眼看不出它们生长的模样,我却闻到了汹涌的生命的气息,正在整座山林中蔓延。尤其是在树丛中那些飞来飞去的小鸟,那欢快的鸣叫声中明显表达着对春天的喜悦之情。一只山鸡带着两只毛茸茸的雏鸡,正在草木葳蕤的林间小道上散着步。从两只雏鸡左顾右盼的神情中,也可以感觉到它们正为这难得的踏春活动而感到高兴。

踏春,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国百姓人人心向往之的活动,更是文人墨客反复倡导和吟咏的主题。《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了让孔子怦然心动的踏春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张衡的《东京赋》中说:“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于潜户。”还有陆机在《日出东南隅行》中曰:“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还有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那么人们这么热衷于踏春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当然可以说是为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但更实在的原因其实就是喜欢,是对待自然和对待自我的一种生活态度。就如北大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正是在其乐融融的春游中,我们对外发现了自然的美,对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汪曾祺曾写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论语》中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汪先生写到他很喜欢孔子与弟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那段经历,“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恩赐,也是人类亲近大自然最好的季节。在春天里,我们如果能够走出家门,能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这无疑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乐趣。这样的事情,在人的一生中发生的次数越多,我们的人生阅历就越加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就越加丰润。记得还在读小学时,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之一。每到那天上午,全班同学就会早早地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当然这天书包里装的并不是课本与作业本,而是一个饭盒与一个水杯,饭盒里是母亲亲手做好的午饭。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同学们唱着歌,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依次向位于郊外的植物园或湿地公园出发。艳阳下和风习习,道路两旁的野花争相绽放。大家难以掩饰住脸上的笑容,为有这难得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一天时间而兴奋不已。现在想来,当年的这种踏春活动似乎有着一种神秘的仪式感,犹如泰戈尔笔下的诗句:“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让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难再有这样的乐趣了。尽管如今的孩子拥有许许多多我们当年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动漫、游戏、电子数码产品,物质显然要比当年的我们丰富得多,生活条件也要好得多,但是他们的童年,远不如我们当年那般充满了自然的野趣与欢乐。

当然,我心疼和感叹的不仅仅是那些囿于书桌的孩子,同样包括我们自己。唐朝的诗人高适有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每次看到古人诗文中所流露出的这一派恬淡与适意,我的心里总会产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既有羡慕,又有伤感。能否享用这样的“人间好时节”,关键取决于“若无闲事挂心头”。可是我们现在有多少人早已失却了这样的心境与趣味,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也必然与大自然越来越远了。拥有着丰富物产与先进科技的现代人,在对季节的敏感、光阴的怜惜以及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和能力上,与老祖宗比起来,可能反而会逊色得多、迟钝得多。

大好春光莫辜负,转眼就是又一年。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大地一派灿烂春光。那么,不如立即脱去厚重的冬装,走出家门,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吧。如今的我们也许很难再到大自然的河流中去沐浴或游泳,但还是可以尽情地到山野里走一走,到湖畔边跑一跑,在阳光下晒一晒。然后不管是唱歌而归,野餐而归,还是闲谈而归,相信都会给我们庸常的日子,带来一份难得的喜悦和乐趣。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