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古道遐思

□蔡旭麟

蜿蜒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仙霞古道,覆盖着岁月经久的风霜。在万紫千红适宜出行的春天,与来自天南地北的同道中人,一起相约徒步古道。

会聚在闽浙交界处的枫岭关口,站在空海阁前,思绪越千年。青灯黄卷伴一生的空海,本是日本高僧,他不畏海波凶险,辗转长安修禅。此刻,伫立在落寞孤寂中的空海塑像,似乎在守望着曾经风尘仆仆踏过的古道,情不自禁令人联想到恢宏的盛唐气象和中华博大的胸襟……从枫岭关跨入并没有明显标志的浦城地界,抚摸着关隘上椭圆形的拱门内壁,仿佛感受到那些凝结在时光中的沧桑,瞬间细碎成垒石上斑斑点点的青苔……

沿着古道向坡下行进,明媚的阳光不时轻吻着树林中清脆的鸟鸣,只见远处群峰耸翠、近处花开正艳,恰是“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大伙儿边走边聊、相谈甚欢。脚底下的古道由毛石、河卵石铺就,有着多次维修的确凿文字记录,现已不复往昔风貌。微风拂过,枝叶发出“簌簌”声响,恍若当年南来北往的挑夫们低头赶路的粗重喘息。古道悠悠,这里先后走过了陆游、朱熹、徐霞客等名人贤士从容的身影。其中,朱子曾深有感触地吟诵道:“岭头云散丹梯耸,步到天衢眼更明。”留下了传之后世的诗篇。古道弯弯,一路延伸向山脚下茂林修竹掩映的村庄。

不经意间,已走至仙霞古道深坑段立碑处。据史料记载,仙霞古道深坑段原是浙闽古道,唐末黄巢起义军挥师南下,自浙入闽,从江山直趋建州,沿途刊山开道七百里,将原来古道拓宽加长,而致今日模样,是古代连接东南沿海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

大家将踏访古道当作春天游玩踏青,不觉疲惫,步行至晌午,又换乘车辆,一头扎进了绿海林涛中。山路崎岖,几经颠簸,来到明代徐霞客登临过的浮盖山大云寺。眼前的寺庙饱经风雨侵袭,现存建筑应是清末或民国初年重修,山门虽说不够巍峨壮观,但门罩上龙凤呈祥的雕版彩绘却有动人之处。步入寺内,天井正中有一块纵向放置的条石,知情者把它叫作“分心石”,据说是皇宫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民间也有类似的仿制。有人提议从大云寺右侧小路朝山顶进发,寻访隐没在深山老林中的棋盘石、剪刀石等垒石奇观。后未成行,不免心存丝丝缕缕的遗憾……

稍稍停顿时,略感疲惫,好在位于古道边上的吉祥寺接纳了我们。在寺中倚栏远眺,千峰奔腾,万峦起伏,令人想起“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佳句。寺庙大门,张挂有一副对联,上书“地脉连三省,佛光照五洲”,对仗工整,寥寥数语,点出了三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告别临时歇脚的吉祥寺,乘一段车继续步行。抄捷径,攀爬而上,不多时,到达一处山垭口。靠路左侧立有一块石碑,碑体有些风化,“梨岭关”三个大字尚可辨认,碑后的文字表明关防是用片石砌成,顶为圆拱状,呈南北走向,关防的南面建有营房及石砌圆形井一口,一应设施齐全。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此竖有华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在拱门的两侧皆有题字。残存的石墙逐渐湮没在光阴的流逝中,惟有来回穿行的季风还在絮叨当年的兴盛……

古道,承载着一方地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等沿袭和演变,承接着历史与当下。古道上那些走过的人、响过的声音,已经都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留给后人的唯有无尽的遐想。踏访也好,探究也罢,只要还能因它而有所感悟、有所启发,这或许也是古道存在的意义之一,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