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器官捐献,让生命在大爱中延续

□潘抒捷

生命虽有终点,但人类相互关爱是永恒的。5月1日起,新修订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相比于2007年版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新条例增加了“捐献”二字,有望在强化褒扬和引导中让器官捐献成为新风尚。

器官捐献被称为生命尽头的无私馈赠。捐献器官的高尚,从一则“一个人的篮球队”的故事中足以感受。2017年,湖南长沙年仅16岁的少年叶沙陵赛不幸离世,父母按照其遗愿,捐献他所有能捐献的器官。由于叶沙陵赛生前喜欢篮球,5名受捐者组成一支以他的名字为名的篮球队,并根据捐献日期把各自的球衣号码定为“20、1、7、4、27”。这支“一个人的篮球队”曾和中国女篮进行了一场友谊赛,6000多名观众见证了这场比赛。之后,每年此时,这则“旧闻”都会以不同形式成为“新闻”,一次又一次地打动人心。

事实上,诸如“一个人的篮球队”的暖新闻还有很多。比如,西南大学外籍教师菲利普·汉考克因病去世后,捐献了肝脏、肾脏和角膜。5名中国受捐者组建了一支“一个人的乐队”,完成了他生前的音乐梦,让无数人落泪。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捐献者,有的为器官衰竭的病人带去新生的力量,有的为眼疾患者带去光明的希望,还有的为医学事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大爱善行令人动容,不过也要看到,虽然近年来器官捐献比例和数量有了大幅提升,但捐献和移植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器官捐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仍受到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坦然面对死亡,更不用说毅然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还有许多家属在亲人辞世之后,只想让他们“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不惜违背其生前意愿。另外,如何更好地规范器官捐献以及保障分配移植的公平公正,也直接关系到许多人是否加入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行列的意愿。归根结底,只有让大家知道、了解人体器官捐献理念,才能更好更多地传递生命的希望。

新条例对于相关问题作出精准呼应。比如,要求强化对器官捐献的褒扬,在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遗体器官捐献人缅怀纪念活动,这既是对捐献者的追思和对捐献者家属的慰藉,也可以宣传捐献理念和普及有关知识。再如,在重申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一步提升器官移植和分配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和灰色空间。此外,诸如患者的配偶、直系血亲等亲属曾经捐献遗体器官的,申请器官移植手术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排序等规定,也都有助于让器官捐献赢得更多社会认同和积极参与。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有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对于捐献者而言,在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生命的馈赠,重新点燃他人的希望,让生命在爱意中延续,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活着”。期待越来越多人在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加入捐献登记行列,把这种大爱精神传承下去,拯救更多生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