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寻找“藤铁”之魂

□石华鹏

陈清河藤铁工艺作品——葡萄篮子 刘伯怡 摄

走街串巷,进厂入馆,漫步溪边。在山峦环抱中的小镇尚卿,或步履匆忙或闲庭信步地游走几日之后,我想将一个平常又美妙的词献给尚卿,这个词叫“神奇”。何谓神奇?庄子说:“是其所美者为神奇。”令人赞颂和喜爱的事物为神奇,其中暗含神妙奇特之意。

尚卿是神奇的。

它神奇在尚卿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独特作为。

一个小地方,做着一桩大生意。尚卿是安溪县下面的一个小乡镇,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却被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乡”的称号。这里有各类藤铁家居工艺企业980多家,加工点2000多个,4.8万的总人口中从事藤铁业的有近万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藤铁工艺产品制作,成为尚卿的盛景。夸张点说,你在尚卿街上能见到的房屋和房屋里的人,都可能与藤铁工艺相关。在尚卿街上行走,可以看到临街的小民房门口摆放着各种型号的铁丝或者工作台,而背街的大厂房里,堆满了准备运往全国或世界各地的藤铁产品,实为一景。

一个偏远的内陆山中小镇,连接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我在尚卿临街一家厂房六楼的产品展示厅穿行时,迷惑地以为自己到了欧洲某个庭院里。那里有着握着长剑的中世纪铠甲骑士、颜色鲜艳的火烈鸟、欧式藤铁花架、恐龙精灵等等琳琅满目的花园家具,摆满了几百平方米的展厅。美洲、欧洲、非洲等国家的客商看到这些样品后下单,楼下的工厂便加速生产,然后发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许,尚卿一只藤铁蝴蝶扇动一下翅膀,真会引起欧美等地的一场藤铁工艺风潮呢。

一个古老小镇,上演着最时尚、最前沿的电商大戏。在电子商务盛行以前,尚卿藤铁工艺家居用品的销售大多走着一条参加展销会、接受订单、制作完成、发货的路子。现在,村镇上的居民用着电脑,连着网线,进入网络“淘宝”,开辟了一条藤铁工艺家居用品销售的“新航路”。比如尚卿灶美村这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拥有上千家网店,八成以上人家开网店,有的一户人家开了七八家网店。一个村庄的藤铁电商年成交额超过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村”。尚卿现有各类网店8000多家,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因此也获得了首批“中国淘宝镇”称号。

从藤铁产品制作盛景到线上线下销售藤铁的火热境况,一连串的谜团在脑海中升起:为何在尚卿会发生这神妙奇特的一幕?这一切是如何发轫的?偶然、必然,抑或天意?其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伴随着怎样的汗水泪水?我在尚卿行走的每一步,无不是为了找到答案。

随着脚步深入,我慢慢明了,神奇尚卿的背后,其实是历经半个世纪的传奇尚卿。所谓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传奇是过程,神奇是存在。

幸运的是,我们寻找到尚卿传奇的制造者,他们是陈清河、廖添财、黄连福、吴全生、谢万年等等。如果继续寻找下去,他们应该是尚卿的每一个人吧。

陈清河,国家级非遗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尚卿和安溪藤铁工艺业的开创者。无论今日尚卿和安溪藤铁工艺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有多深远,源头都在陈清河。

1940年出生于尚卿的陈清河,1956年考入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后改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竹编专业,因习得一手好编织留校担任竹编老师。1962年,以陈清河为组长的团队出色完成了制作国礼的任务。在波兰国家博物馆,还留有一件陈清河当年设计编制的圆形鼓盒竹编工艺品。20世纪60年代,陈清河回到家乡安溪尚卿,为了贴补家用,他买来竹子做茶筛、竹篓和焙笼等农家用品。因发现热水瓶外壳奇缺,于是创办竹编小组,招了5个徒弟编制热水瓶外壳。自此,从科班的竹编老师到竹编厂的老板,陈清河的命运有了转向且开足大马力前行。

陈清河对尚卿的贡献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他将藤编的艺术性推向了极致。几根竹篾被他编织成了艺术品,云锦瓶、鼓盒、菠萝罐等,造型、颜色、精细方面堪称竹编典范,那些作品脱离了竹制材质的限制,变成了令人惊叹的他物。60多年过去,那些作品还熠熠生辉,魅力四射。二是他将藤铁工艺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市场化推广。从1971年白手起家依托尚卿农械厂成立竹编小组,到1972年正式创办尚卿竹编工艺厂,到1984年合资成立安星藤器有限公司;从一只藤编热水瓶外壳起步,到生产400多个花色品种,到独创钢铁与藤丝结合的藤铁工艺,陈清河紧紧抓住市场需求,让竹编和藤铁工艺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到了亚洲和欧美48个国家和地区。

陈清河之后,尚卿藤铁工艺业界的传奇还在上演,比如尚卿创办私营工艺厂的第一人廖添财、从为外贸公司代工到拥有自营出口权的黄连福、喷漆工出身靠100元开始创业的吴全生、走股份制创业的谢万年,等等。

结合不同的人生发展经验,我想,一个小镇的发展命运也莫不如此:选准选对一项主打产业,培育成功的带头人,然后带动身边的一堆人致富,慢慢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有耐心地耕耘三五十年,一个特色产业小镇便发展起来了。

安溪尚卿青洋村南面下草埔的一处山坡上,一片依山势错落而建的遗址保护棚静静而立,木柱青瓦人字脊,在连绵起伏的绿色山脉间十分醒目。保护棚下就是考古发掘出的重要冶铁遗迹。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则是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整个遗址顺山坡抬升,坡面刚好处于两山之间的豁口处,风从南来,形成一个冶铁所需的天然大鼓风机。拾级而上,是一个大的活动平台,由炉渣、矿石、碎陶瓷片堆叠硬化而成,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是当时工人们的活动场所。台地上,立着几个锥形小堆,系考古人员收集一些较大块的炉渣、冶炼遗物堆积而成。遗址展示馆负责人指着炉渣小堆上的一块大炉渣告诉我们,这块炉渣与众不同,黄紫相间,表面有凸起的铁水滴流的纹理,还有一些光泽。他说这块炉渣太重要了,当年考古工作进行了好些时日,一直没有实质突破,考古人员有些灰心,一天一名队员发现了这块炉渣,将照片发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专家看,“这是一块清晰可见熔融、滴落纹理的冶炼排出渣,意味着这里曾有较大规模的冶铁活动”。专家的回答让大家欣喜万分。

公元968—975年,在泉州设置的201处矿冶场务中就有了尚卿青阳冶铁场。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方于尚卿青阳设置专职铁场。到1045年,因“青阳铁冶大发”,泉州专门设置了铁务部门。“青阳铁冶大发”得益于下草埔这个得天独厚的冶铁场所。冶铁场躺在峡谷中,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群山环抱,南面缺口清风徐来,形成一个天然的风口,气候相对干燥,便于冶炼。附近分布的丰富的铁矿洞,为冶铁提供充足原料,森林植被丰厚,燃料取之不尽,山道旁水路四通八达,出产的铁块、铁条、铁钉等走西溪水路进入泉州,然后漂洋过海。

如果再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尚卿为何能变成藤铁工艺的小世界?似乎有了答案,因为千年前的冶铁基地,因为陈清河的传奇创造,让万年的藤与千年前的铁有了缘定的联结;当然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尚卿人的精神——有智慧、爱创业、能吃苦、讲诚信、专心致志。

从1972年开始,尚卿藤铁工艺业走过了一条“竹编—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的蜕变之路,如今新的转型升级在创新中开辟,新材质、新设计、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工艺产品陆续问世,但“藤编”的灵魂始终都在,那是尚卿的灵魂。

传奇尚卿创造了神奇尚卿,神奇尚卿也正在创造新的传奇。这是离开小镇尚卿时的深刻感受。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