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细节是人文艺术的精华与奇葩

□傅修海

文学讲究细节,或指放大小说里人物的“颊上三毫”,或是凝视舞台上判官况钟手上“三起三落”的笔,或是想象诗歌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无论中外,细节上的关注,这哪怕在文学史本身而言,也是一种后起的追求。西方文学史伊始,每每都在辩难文学(诗)与哲学哪个更接近“真理(理念)”。中国文学史对文学的期待,更多强调的,也首先是诗可以兴——要能让人迅速上头,并不要求冷静过脑。

然而,追求文学细节,恰恰就是强调禁得起推敲的文学“过脑”。对细部事物的关注,这其实是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人类与世界自有接触、开始相处起,就满怀着对万物的好奇、关注与体察,从此也就开启了与万物相容相受的过程。因此,体察微言大义,从一花一叶里思揣世界的神奇奥秘,既是人类追求认知世界本该如此的“求真”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断调适自己与万物关系、思考“善与美”的进程。从哲学和心理学上看,人类对细节的追求,其实一直都在,也一直都有。

既然是进程,就有先后远近深浅之别。就文学而言,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是后起之秀。在中国文化史上,对细节的关注,能够而且允许在文字上有所体现的,当然是史书。所谓微言大义,说的就是历史记载的信息高度压缩的文字书写状态,以及因信息负荷过大本身带来的文字的严肃与庄重。也正是文字的神圣性与史书记载的严肃性结合,才生成了人们对细节阅读的诸多程式与范式。要那样写,可以这样读。有了细节的产生与细节的阅读可能,细节才逐渐成为阅读过程里的“过脑”层次上的挑战的快乐。在这个意义上,细节甚至远远超越了其字面上的含义,它成了一个文化全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比喻。既然是比喻,有限的是本体,无限的就是喻体,更无限的就是本体与喻体交织起来的生活海洋、文字迷宫与信息之网。

既然是比喻,文学当然也可以有细节。诚然,就文学本身而言,对细节的重视,较早是与对人的细节关怀开始,譬如说魏晋风度里的人物品评与各种及物不及物的品藻。细节乃有心之举,当然要解读的人花点心思、细细品味。细节若是无心偶成,则更应该从飞鸟过后的天空寻觅飞翔的踪迹。依此类推,从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一花一叶、一点一滴,去细细揣摩体味文字的好处与妙处,暗暗体察如此说那样写的“言不由衷”与“心口不一”,就不仅是人们阅读的快乐,更是一种古今对话、人我共论的莫逆相知与渴求。事实上,对世界万物的“求知”,与个体在茫茫人世的“求知”,无非都是为了“知己”。而恰恰知己是难的。“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又岂止是西方哲人的喟叹而已。

文学,大概是追求“知己”的最好方式。古典诗歌里的微言大义,要害之处在于每每有关人子之德的“风与草”。魏晋之世的细节喜好品评的是人物,论的是世事。明清小说评点之风大盛,其间的细节喜好,就比较接近今人现代的“细节”观了。所谓现实主义的“细节”,不仅要追求真实,更要追求“更高的真实”。何谓更高的真实、更好的真实呢?当然是言人言殊。就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而言,所本的,当然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信中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直到今天,大凡所有的“细节”讨论与思考,基本上都由此申说开去。

由此可见,细节有原味,也有意味。细节的“原味”,也就是“细节”的“初心”,一是人类对世界万物的本能好奇与求真探索,一是人类对真实之旅遥遥无期的道德敬畏与至于至善的道德自律。所谓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此二者是康德的两大永恒,但也是细节“初心”的两大内涵。至于细节的“意味”,其间既有人们求知进程上对人类周边事物的诸多猜想与关系调适,也还应该存有对未知世界的知己悦纳的情怀,当然更要一点“为学知止”的神秘与审美。就此而言,所谓“太美了,请等一等”,除了是浮士德那情不自禁的慨叹,我想也应当成为人类文明之旅上的关怀与畅想!

如此说来,艺术的细节所归,就是艺术的人气。万千世界、满天烟火,皆可挫于笔端,凝为细节。这大概是所谓的大数据模型,所谓的AI没有办法想望的。无论如何,人工生成的技术就是技术,硬要夸大技术对人的威胁,无非是制造一种技术权力和权力拥有者的恐慌与恐怖,不过也是一种恐怖的技术。一旦把技术与恐怖相关联,我想那绝对不是艺术,更不是人文艺术。而细节恰恰就是人文艺术的精华与奇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