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古街:八百年,朱子文脉不息流转

□本报记者 吴旭涛 姚雨欣 通讯员 李茜

兴贤书院 彭善安 摄

古街上,游客、居民各自怡然自得。 李直玲 摄

“五一”过后,武夷山市五夫镇的兴贤古街依然人气兴旺。来自海内外的研学、参访者络绎不绝,在此瞻仰朱子遗迹,体悟朱子文化。

朱熹14岁开始在五夫从学、著述、授徒,生活近50年,完成朱子理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使五夫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成就了“理学之邦”“邹鲁渊源”之美称。

至今,五夫镇境内还保留着30多处理学文化遗迹,成为研究朱子文化的珍贵遗产。漫步兴贤古街,便能感受到历经800余年不息流转的朱子理学文化积淀。

贯穿朱子人生五十载

青石板路上,武夷山朱子学校的张贵龙老师一趟趟穿梭长度1公里多的兴贤古街。作为土生土长的五夫人,为游客和研学者讲解朱子文化,他乐此不疲。

“800多年前,朱熹每天都会行走在这条街巷,拜师学习、授徒讲学。”他说。

早在五代南唐时期,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古街就已初具雏形。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政权南移,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都迁往江南,崇安建县,伴随着胡家五贤、刘家三忠一文以及朱熹相继成名,兴贤古街日趋繁盛。

循着古街向前走,很快就遇见了一个坊门,上书“天地钟秀”。“整条古街原来共有6个坊门,除了一个坊门损毁不存,其余5个坊门均还保留。每个坊门均有两面,这个坊门的另一面写的是‘籍溪胜境’。”张贵龙介绍说,“天地钟秀”和“籍溪胜境”是兴贤古街上原有风貌保存得较完整的坊门。古街周边山清水秀、田园如画,因而谓之“籍溪胜境”。宋代理学家、“籍溪先生”胡宪感念于这方山水的养育,将家宅建成文定书堂(后为“兴贤书院”)。从此,这里又因为有了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而充满天地的灵气,成为兴贤毓秀之胜境。

在兴贤古街上,随处可见与朱熹有关的古迹,“紫阳流风”和“三峰鼎峙”坊门便是其中之一。朱熹号“紫阳”,“紫阳流风”称颂朱子理学的影响,“三峰鼎峙”则代表着朱子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的成就。当地另有说法,“三峰鼎峙”指的是朱熹在五夫的三位恩师: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他们都是当时的大儒,并称“武夷三先生”。足可见朱子文脉的深厚。

“世遗”文本封面上的书院

继续前行,可见一座门楼,门饰雕着花鸟人物,上嵌以朱熹书法竖刻的“兴贤书院”四字。这是兴贤古街上最重要的遗存。

“兴贤,有兴贤毓秀、培养人才之意。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封面图片,就是兴贤书院。”张贵龙介绍说,朱熹少年在此求学,中年又在此讲学授徒,书院也因此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性建筑。

抬头看,书院的门楣横额,有“洙泗心源”四个大字。“洙泗”是洙、泗两条河名,地点分别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与孟子故里山东邹县,意为五夫与邹鲁心源相契、学脉同源。横额两侧有敦煌壁画“飞天”与“空中楼阁”,壁画下方是“八仙过海”人物砖雕,分别代表“释学”与“道学”,三者集合则代表着朱子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

步入兴贤书院,主体建筑分三进。第一进是正堂,一幅“升高行远”横额,是明代学者张东铭所书,告诫学子在学习上要如登高行远一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书院房顶望去,建筑上有一处莲花状雕刻,代表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精神,提醒学子有朝一日入朝为官,要成为一位清廉正直、为人民服务的好官。正厅上方悬挂仿朱熹字体的“继往开来”堂匾,苍劲有力。

据介绍,公元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病重弥留之际,修书给五夫里的好友刘子羽,郑重将身后家事托付。他在临终前对儿子说:“籍溪胡原仲(胡宪)、白水刘致中(刘勉之)、屏山刘彦冲(刘子翚),此三子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以父事之,唯其言之听,则吾死无恨矣。”

刘子羽不负好友所托,立刻修葺五间房给朱熹孤儿寡母居住,精心安排他们母子生活,并收朱熹为义子。朱熹到五夫后,师从“武夷三先生”。刘勉之还将女儿许配给朱熹。

据史料记载,兴贤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明清两代,时有修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乡人连城珍等十四人倡议,得到崇安县令张翥的支持,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建。特别是对门楼及内部装饰进行改造,融合了朱子理学传承、思想成就等元素,彰显书院与朱熹的渊源。

朱子文脉向“新”生

在兴贤古街的叉巷凤凰巷内,朱子社仓修缮完成后静待来客。

“朱子社仓是朱熹践行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要遗迹,体现了他恤民、爱民、惠民的人本情怀。”张贵龙介绍说,乾道四年(1168年)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灾情严重,年成荒馑,饥民骚动。朱熹力劝里中豪富,发家中存粟,以平价赈济灾民。同时,他先后上书给继任建宁知府的王淮、沈度,请予仿效古之社仓做法,在五夫建社仓。朱熹的惠政之举,得到官府的支持,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五夫社仓建成。

社仓运行起来后,五夫里“民得遂无饥乱以死,无不悦喜欢呼,声动旁邑”。乡民受益的消息传遍四方,建宁府其他乡邑争相仿效,建仓储粮。这座社仓因为开救荒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历代重修不辍,因而保存完好。

社仓外的官仓井边,记者巧遇武夷山当地学生正在进行一场研学活动,他们在社仓“开救荒之先河”的故事中体会朱子的人本情怀,又到朱子亲手种植的古樟下探寻“邹鲁渊源”的源远流长,并齐声诵读朱子家训、举行“敬贤祈福”拜师礼……

蓬勃的朝气,让古街也增添了青春气息,而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立足朱子文脉,我们创新一系列朱子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增设以开笔礼、成人礼、敬师礼等朱子礼仪为内容的实景体验环节,用好朱子故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招牌,推出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高校不同阶段及海内外不同学生群体的研学活动。无论是散客、亲子还是团体,都可以在这里深度体验朱子文化笔耕不辍的魅力,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五夫镇党委宣传委员王美玲介绍,今年初以来,五夫镇已累计接待各类研学团队近100批次、2万余人次。

近期,为了提升研学和游览者的体验,武夷山市按照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目标要求,开展兴贤古街保护修缮及夜景提升工作,打造夜韵五夫美景。

“我们坚持活态传承、创新利用,在保留古街原始风貌的同时,提升古街旅游业态,打响‘寻芳五夫、朝圣朱子’品牌。”五夫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已建立辖区内文保单位和文物点“一保一档”,开展省级文保单位朱子社仓、市级文保单位彭氏宗祠的修缮工程,对接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团队顺利完成相关遗址考古发掘任务,让古街能够在保护中发展,激活时代生命力。

在兴贤古街,不仅历史风貌得到了保护,传统生活气息也仍在延续。沿街而行,有居民围坐喝茶,有孩子嬉戏打闹。还在“诸子窑”体验陶瓷艺术、“归来院”感受特色民宿。有了这些新业态,古街重新焕发活力。

文化活起来、文旅热起来,带动和美乡村更加宜居宜业。2023年,五夫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万元,较2022年度增长5.9%。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