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为发展插上诗词艺术的翅膀

刘 辉

武夷山风景 黄小宇 摄

中华传统诗词如今是式微还是兴盛?

据估算,如今诗词创作队伍有300万之众,读诗背诗者不计其数,每年创作的作品亦不可胜数。于此可以一窥中华诗词的群众基础之厚实,也足以印证中华传统诗词历经千年而诗心不断,历经曲折而逐步复兴。

当然,判断一个文艺门类的兴盛,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多少。愚以为,中华传统诗词的伟大,不只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更在于其反映的社会变革、展现的人文关怀、蕴藏的人生境界、凝聚的民族精神。

诗以言志,歌以咏言,自古而然。纵观诗歌发展史,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诗词,佳作迭出,高峰迭涌。而且明显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的繁荣往往与经济社会的繁盛息息相关。

中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诗词大国,诗词几千年来始终不变地伴随着国人的文脉流淌,今天依然焕发出青春的荣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拓展相互交织,中华民族坚定前行在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这是何其宽广厚重的时代选题,也是何其底蕴深厚的创作源泉。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当我们把视野聚焦于东南形胜、八闽大地时,会发现无论是一个流域还是一座城市,从自然生态到风土人情,从人物典故到品物特产,从历史变迁到社会发展……都有赏不尽的优美风景、看不够的山海风情、道不完的风流人物,尤其是蕴含其中艰辛的奋斗历程、不屈的拼搏精神,激昂的时代强音、巨大的发展变迁,能够带给诗人词家无尽的创作灵感。

福建省诗词学会近年来结集出版的《诗词大闽江》《诗词九龙江》《诗词大将乐》三部书(海峡书局、华文出版社出版),便是这些灵感的最新成果。诗人词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充沛的激情、细腻的笔触、动人的形象,立体、多维、全景式地展现一个流域或一个县域的社会变迁。这一“诗词+”品牌的创造性推出,开创诗词工作服务地方大局的新境界,创造诗词事业满足人民需求的新气象,构建诗词创作紧贴时代发展的新局面。

从诗言志的传统来看,这三部书以“诗词+”的形式,将多姿多彩的壮丽景观、波澜壮阔的发展声势、蒸蒸日上的百姓生活、坚如磐石的初心使命融汇其中,化为一首首有温度、广度与深度的诗词新篇,激荡人们的心灵。

从阅读者的感受来看,这三部书的诗词作者以社会生活见证者、亲历者的身份来创作,以当代人的语言与思维写当代人的事、说当代人的话、抒当代人的情,让传统诗歌具有了新时代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从文艺的融合创新来看,这三部书将诗词、书法、摄影、国画、文学、篆刻等和合在一起,让多种形式的艺术门类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我省聚合多种艺术形式弘扬诗词文化之首次。

“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实现对传统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语言的现代化。中华诗词有着格律、对仗、韵脚等限制,适应的是文言文传统。对于早已习惯于白话文写作的普通人来说,如果旧体诗词创作仍然离不开文言文,不仅写作上存在困难,阅读上也有障碍。今天的传统诗词要坚持当代语境写作,运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让大众看得懂、记得住,喜闻乐见。

意象的现代化。鲁迅先生曾说,诗歌从初民在劳动中的“吭呦吭呦”那里开始,农业时代逐渐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象。如今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乃至AI时代,理应有其独特的意象。要靠诗人词家在创作中去观察,去发掘,去体验,去升华。翻看全唐诗全宋词,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如今我们的诗歌意象又何必局限于小桥流水、梅兰竹菊?

理论的现代化。当前的诗词创作主要还是依据传统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包括“诗言志”“思无邪”等,实际上传统文论的发展也是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产物。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就受到印度佛教的深刻影响。客观地说,无论是东方的文学艺术思想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理论,都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旧体诗词多吸收西方文学艺术营养,优势互补,或有新的突破。

新时代、新事物、新题材,催生中华诗词新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技巧。期待省诗词学会总结推广“诗词+”的成功经验,组织创作出更多增强人们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奋进新时代的优秀诗词作品,对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作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

社会发展规律证明,当经济发展高潮卷起之后,紧接着一个文化发展的高潮必将扑面而来。今天文化自信的号角已吹响,中华诗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态展示于神州大地,因为“中国梦”需要相应的“诗风词韵”。

我们相信,“诗词+”品牌必将有助于全省广大诗人词家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一条既高雅又接地气的诗词创新之路,让古老而隽永的诗词艺术之光辉映新时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贡献。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