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海上龙舟 逐梦远方

□刘益清

年年端午节,岁岁龙舟赛。

今年的端午,与往年相比,气氛和气势都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彰显浓浓中国味,而且颇见国际范。

先说福州的国际龙舟邀请赛。6月10日,来自全省各地的龙舟俱乐部、高校及港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47支龙舟队齐聚福州,逐浪浦下河。国内外健儿在河面闹翻了天。那场面,吸引了远近八方游客前来一睹为快。

在八闽,更有各种各样的海上龙舟赛,把过端午的激情,推向一个个高潮。

在石狮蚶江海面,两岸龙舟健儿弄潮古渡、击浪飞舟、泼水狂欢,赛出浓浓同胞情。

在莆田湄洲湾,渔民们逐浪大海、击楫潮头,体现海边子弟爱拼善赢、抱团攻坚的精神。

在泉港峰尾,海上赛龙舟是盛大的民俗活动,当地制造的福船,是世界非遗技艺,曾在郑和下西洋中发挥巨大作用。

在宁德漳湾,年年海上龙舟赛,激发闽东人民奋发向上的创业激情,在产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拼出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几条千亿产业链和宁德时代、青拓等世界级企业。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正逢夏初时节。在古人的观念中,五月是“毒月”,“五毒”(毒蛇、蜈蚣、壁虎、蜘蛛、蟾蜍)渐渐复苏伤人。因此,有些地方端午民俗与禳灾辟疫有关。比如在南京,端午这天,传统人家要悬挂天师图、钟馗像、五毒图,以驱鬼辟邪。过去,南京人用彩帛、通草制五毒虫形状,盘缀在大艾叶上,插挂门上,叫作“五毒牌”。端午日,妇女们还要制香囊、佩朱砂囊、簪榴花,小孩子臂系五色线,穿虎头鞋,身披“老虎被”,作为除恶逐疫的符号。端午节的起源,因各地历史文化不同,产生了多种起源学说,楚人纪念的是屈原,越人纪念的是勾践,吴人纪念的是伍子胥和曹娥,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纪念对象。但就全国而言,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和最大。数千年来,大部分汉人,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忧国爱民而志难申、愤而投江的历史,形成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民俗,流传至今。

端午节这一古老的节俗,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东亚韩国、日本,颇受重视。东南亚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国,过端午的习俗也风靡民间。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9年9月,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打包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其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两度申遗成功,不仅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也认识到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我的故乡,端午节是小时候十分盼望的一个节日。每到这天,母亲一早就到山上采摘桃枝、艾叶等五色草,回家煮开水,供一家人洗浴。据说,用五色草煮的热水沐浴,可驱邪消疫,保平安健康,所以,我们乡下几乎家家都很重视。这天,家家户户还挂菖蒲、包粽子,用五彩线缠的彩袋装红蛋等,充满很强的仪式感,回忆起来满是温馨美好。

端午节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人类非遗项目。端午赛龙舟,从汨罗江走向全国,再走向东亚东南亚,是中国文化从内地向海扩散、向外传播的一个缩影。端午纪念的是诗人屈原,弘扬的是中华民族兰香馥郁的崇高气节、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的是与天地日月同辉的浪漫主义情怀。从先秦至今,这种气节,这种精神,这种情怀,随着《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不朽的诗句,随着端午龙舟的声声吆喝,早已深深契入中国人的基因,融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一个民族激荡前行、生生不息、守正创新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国人走遍天下而不忘根脉的文化魂魄。

在传承千年的端午节,看到沿海闽人在天高水阔的海面,以团队精神,合力奋楫、浪遏飞舟的场景,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仿佛有一股劲头、有一种激情,从浪尖飞溅而来,洒遍我们身上,唤醒我们扬帆海面、驰骋世界的意志和梦想!

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海上龙舟冲浪,追逐的正是心灵的远方、心中的梦想。

海上赛龙舟,赛的是气势,赛的是精神。今天,我们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带来的挑战,尤其需要这种不服输的气势和精神,精诚团结,积极合作,举国上下拧成一股绳,敢跨风波险恶,敢越惊涛骇浪,在重重阻力中,冲在前、胜在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