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吉了港:海防古城看龙舟习俗

□本报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郭霖霞

两艘龙舟在欢呼声中驶向吉了港海面。陈惠贞 摄

重午龙舟岁岁陈,轻凫飞燕各如云。6月10日上午,莆田市北岸经开区东埔镇东吴村海岸边,村民、游客早早聚集,等待一场一年一度的海上民俗盛典——海上龙舟竞渡。

龙舟赛前,还有个热闹非凡的五帝爷绕境巡游祈福仪式,沿街群众簇拥观看,鞭炮锣鼓隆隆作响;海面上,龙舟赛手神采奕奕,整队热身中掀起阵阵水花,海岸边,围观群众挥手欢呼,很快聚集万余人。巡城完毕后,大家在东吴村关帝庙沙滩前集结,开始龙舟竞逐祭海仪式。仪式古朴而又隆重,海岸上摆好香案,竖起仪仗,由当地群众中最年长者担任主祭人,面对着大海敬香、敬粽,而后礼炮齐鸣,海面龙舟跃跃欲试。

随着一声令下,两艘龙舟似蛟龙出水,在声声喝彩中飞桨逐浪,奋楫向前,船身劈开阵阵海浪,宛若白色织带。每艘龙舟配舵手、锣鼓手,24人一船,往返于东吴、梯亭村之间海域,全程约3公里。

“这对当地居民来说,是十分盛大而隆重的年度民俗活动,通常需要提前几个月筹备,由各村在报名对象中选拔有力的男子,组成龙舟赛手。而一艘船上最重要的舵手位置,往往由海上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担任。”东吴村村副主任吴国华告诉记者,当地的海上龙舟活动,并非以竞赛的形式开展,更多是注重虔诚的仪式过程,表达代代吉了寨人民向往和平、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行船的这片海域,是古代吉了港所在地,位于北岸经开区华胥山麓临海的东西两澳,古称鸡了、系蓼,宋代称吉蓼,是海防古城。

凭借独特的海防地理条件,过去,吉了港不仅是渔港、商港,更是海防要地、军事港口。“吉了寨端午爬龙船”习俗便与此有关,其起源可追溯到宋代。据《莆田县志》记载,宋熙宁四年(1071年),建系蓼寨,驻有水军以据海盗;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修建系蓼寨,旧称吉蓼寨,以抗击倭寇;正统九年(1444年),兴化府南日寨自南日岛迁址吉蓼寨,驻防水军数千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南日寨把总黎鹏举率军在吉蓼寨御倭,击沉倭船三只、斩倭百余人、俘倭87人,溺死倭寇众多,史称“东吴大捷”。

当时的吉蓼寨设有海上军士训练科目,后与端午习俗相结合,演变成为当地“爬龙船”习俗,至今已有近千年的传承历史。如今由吉寨中心村东吴、吉城、梯亭三个行政村共同举办海上龙舟仪式,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至五月初五,初五当日达到活动的高潮。

“‘吉寨端午赛龙舟习俗’是沿海人民纪念南日水寨英勇抗倭历史、驱倭镇邪,祈求胜利平安的重要民俗仪式。”据北岸党工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陈顺兴介绍,传承至今,逐步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大型民俗系列活动,展现当地人民敢于拼搏、团结互助及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吉寨端午赛龙舟习俗”成为一项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文化体育盛事,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