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经济评弹·锐评

“情绪消费”背后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 郑璜

何以解忧?年轻消费者的选择,可能是一串“禁止蕉绿”香蕉。

“将香蕉放在办公桌上,看着它由绿变黄,再把它吃掉,仿佛焦虑消散,十分解压!这波操作,情绪价值满满!”这一评论,道出了急需“治疗焦虑”的打工人的心声。

告别互联网大厂,“90后”林文海选择回到家乡福建漳州,当起新农人。因为“特别理解打工人”“顺着年轻人的情绪做”,初次尝试“果语”表达,他的“禁止蕉绿”就火遍全网。

这款水培香蕉, 2~3层,8斤规格,35~40根香蕉,售价33元左右,兼具“观赏+食用”的特点,将其插在装满水的花瓶里,等待约一周就可成熟,对于没有太多精力打理的打工人而言,花费不高又省心。

今年3月以来,林文海的公司最多日销8万斤“禁止蕉绿”水培香蕉,月入200多万元,为300万消费者缓解焦虑。受此启发,之后,“动感光菠”的水培菠萝、“薪水番番”的小番茄以及“万事不南”的小南瓜等,一系列被年轻人“梗文化”赋予新灵魂的果蔬,也纷纷走进大众视线。

“禁止蕉绿”香蕉火爆的背后,其实是一门情绪价值生意。如火如荼的电商年中大促中,“情绪商品”延续了近年来持续火热的态势,成为除满足吃穿用等日常属性的常见商品外,一类不可忽视的特殊存在。

几毛钱的“爱因斯坦的脑子”,买下后据说能自动长到自己的大脑上,可能会悄悄变聪明;出门带一瓶“好运喷雾”经常喷一喷,祈愿今天有个好运气、好心情;“树洞倾听”“失恋陪伴”,让人们通过在线聊天或语音通话等方式有了一个倾诉陪伴的渠道……如果说“禁止蕉绿”香蕉还能收到实物的话,表面上看起来脑洞大开的虚拟产品,就略显无厘头了,但它们却无一例外在年轻人中有着相当高的人气。

作为消费主力,年轻消费群体更加追求个性化和趣味化的消费,愿意为有特色和情感寄托的产品支付价值,同时,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也让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更高。情绪价值的商业逻辑在于,它抓住现代人情感缺失的痛点,通过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品牌故事,营造出一种情感共鸣,从而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加上社交媒体的推广,“有网感”的商品,就很容易成为爆款。

中国消费者协会5月底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另据《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数据,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消费者更加关注自我小世界,愈发追求消费的获得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理性消费、感性生活将成为消费的基本面。

然而作为一种新消费现象,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有着一些问题和漏洞,比如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同时,这类市场也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创新和精准定位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商户或企业也应该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履行好社会责任。

作为卖家,林文海也意识到了,如果过度依赖情绪价值,反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实用性和耐用性,长远来看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他的产品一直严抓品质关。尽管苹果蕉单价要比小米蕉贵2元左右,但考虑到苹果蕉的口感,他们还是坚持选这款。他们甚至为“嫌麻烦”的年轻人一并配置好了花瓶。

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有情绪消费需求的年轻人理性消费、切勿盲目。毕竟,情绪产品的调节功能是暂时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努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