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篇

以舞之名,绽放平潭之美

□本报记者 张哲昊 陈尹荔

《平潭映象》福州站演出实景 (出品方供图)

舞台上,“平潭蓝”身披夺目的蓝色长裙。(出品方供图)

《平潭映象》融合了木偶戏、平潭词明戏元素的木偶乐队。(出品方供图)

《平潭映象》取材于平潭旖旎的海岛自然风光。图为平潭龙王头沙滩。本报通讯员林君斌 摄

核心提示

时隔六年,日前,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任总导演的大型多媒体舞台剧《平潭映象》重返首演地福州演出,在海峡文化艺术中心连演三场,偌大的剧院座无虚席。

该剧是继《云南映象》《黄山映象》之后“映象”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由两岸艺术家共创同演,深度融合海丝文化、台海文化以及平潭地方文化,以艺术形式展现了“人与海”的和谐场景,其国际化的艺术视野和高水准的表演更是广受赞誉。

知名舞评人梁戈逻曾借用辛弃疾的词来评价舞姿绮丽的《平潭映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也有人说,《平潭映象》让世界看见了舞蹈家杨丽萍的民族艺术追求,看见了新东方美学,也看见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没有辜负业内外的好评,《平潭映象》自2018年首演以来,2019年荣膺中国舞剧票房冠军,巡演走过23省58城,不断达臻新的艺术胜境。


台前绮舞——

一份文明信念的守望

夜幕降临,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灯光璀璨。熙熙攘攘的观众从四面八方汇涌而来,共赴一场视听盛宴。

灯光渐隐,罗幕轻启。伴随着阵阵海涛声,配角“城隍爷”的闽腔念白破空而起,台下一片肃静;女主角“平潭蓝”舞动长发鏖战入侵者,引来掌声雷动;男主角“君山王”骑驾麒麟游走翻飞,喝彩声此起彼伏。

《平潭映象》的故事发生在一处海上仙境——平潭岛,这里的黎民百姓以渔为生,得“地方神官”城隍爷守望香火,受“海神娘娘”妈祖庇佑平安。白龙王子“君山王”与海的女儿“平潭蓝”相识相恋,与岛民共享太平。这也引发外族军觊觎平潭岛的祥和富庶,便发动了侵略。于是,“君山王”与“平潭蓝”率领藤牌守军、一众神祇,与外族军展开了一场守卫和平的战争。

群舞阵仗翩若惊鸿、霓裳华服衣袂飘飘、游龙舞麟英姿勃勃……在《平潭映象》120分钟的演出中,民俗文化与舞蹈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出唯美动人的舞蹈诗篇。

跳跃、旋转、空翻、勾脚……舞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肢体语言灵动蕴藉。尤其是男女主角“君山王”和“平潭蓝”的扮演者朱凤伟与肖淇心默契的双人舞,或狂野激越,或柔美深情,令人过目难忘。

朱凤伟自2017年首次排演时就扮演“君山王”,他坦言这是自己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在他看来,观众不只是来观剧,更多的是获取正能量。“当观众离开剧场后,在文明源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产生了通过努力一切都可以变得美好的信念,我们就会为自己的创作感到欣慰。”

同时,朱凤伟也认为舞剧带来的“摆渡”是双向的,在《平潭映象》的创作过程中,舞者浸润在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粹中,逐渐找到自我价值,也可或多或少摆脱个人的迷茫和担忧。

海孕万象,自有圭臬。千百年来,莽莽海洋文脉滋养人、治愈人、哺育人,也警醒着世人。

《平潭映象》取材于平潭,却又将视野拓展至整个闽台地域。据介绍,全剧分为四幕,共14个篇章,通过神话的故事线贯穿古今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脉络,深度展现海洋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史前壳丘头文化与南岛语族文化等,放天灯、妈祖信仰、城隍文化等极富两岸地域色彩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游神、舞龙舞狮、变脸、傩戏、藤牌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观众进入一个神秘而浩瀚的奇幻世界。

那么,在这场堪称“满汉全席”的民俗文化盛宴中,《平潭映象》又寄寓了怎样一番天地悲心?在整部剧中,无论是充满嫉妒的“般若”,还是虚与委蛇的“多面人”,抑或是贪婪好战的“寇首”,都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面。但在血与火的奋战中,守护天理的“城隍爷”、庇佑一方的“妈祖”、成全美事的“花仙子”等角色,在主创团队“神格化”的“人格”隐喻中,都成了正义天平的化身。

“花仙子”扮演者李翘羽说,在芸芸众生中,坚信与守护爱与真理,这是希望,更是信念,亦是《平潭映象》最核心的能量场。

幕后巧思——

全面展现“新东方美学”

历经多年巡演淬炼,《平潭映象》跨越四季与山海,走过23省58城,其所承载的价值已不只是一台戏,更彰显着独特的“新东方美学”气韵。

何以炼成?

时间回到2016年8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平潭成为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乘着东风,当地政府提出,要打造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助力提升平潭国际旅游岛形象。

随后,平潭携手福建新鸿艺共邀杨丽萍前来创作。杨丽萍先后走访了平潭北港村、大福湾、坛南湾等地,对海岛风光、石头厝以及渔家民风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作为生长于云南洱海的白族女儿,这是她首次抛开熟悉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以海洋为题材进行创作,煞费脑筋。

杨丽萍多次来岚采风,将当地的人文特色捋了个遍,收集了大量创作素材。白天梳理资料,晚上编排舞蹈直至深夜……历时约两年,深耕细作、反复打磨,一部凝聚了两岸人文特色的《平潭映象》方才成型。

除杨丽萍外,《平潭映象》还集结了诸多业内大咖。服装、造型、舞美设计分别邀请到戏剧影视舞台服装设计师崔晓东、曾获“全国化妆造型十佳”称号的贾雷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舞美设计师陶雷操刀,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更是由著名音乐创作人祁岩峰谱写,而台湾知名戏剧人马天宗则担任总顾问,剧本的第一稿就是由他完成的。

大制作,素来是杨丽萍的金字招牌。表演服装约200套、各类造型50余个、灯光Q点420多个,《平潭映象》的服化道数量、大小、制作难度均突破了她以往的作品。在剧中,既有平潭特色石头厝、高达6米的王船,也有奔腾的巨龙,这些都被巧妙融入了流动的舞台中。该剧还通过动力学数控机械灯光、全息投影舞台特效等技术,演绎出了触手可及的海景,为场下观众带来“裸眼3D”的极致体验,尽显舞台张力。

经过精心编排,《平潭映象》博采众长,呈现出了以石头厝为灵感的石头舞,融合了木偶戏与词明戏的木偶乐团,还将渔民赶鸭、放天灯祈福等生活化场景改编为更适应舞剧形式的表演,一幕幕鲜活的舞蹈生动演绎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记者还注意到,两岸民俗文化符号贯穿全剧。剧中存在着大量的提线木偶、妈祖、城隍爷、麒麟、龙王三太子等两岸共有的文化元素;在唱词和配乐方面,则运用了丰富的鼓乐、闽剧唱腔,还融入了平潭渔民歌谣和南岛语族音乐元素。杨丽萍说,希望通过《平潭映象》拾起这些珍贵的文化碎片,努力传承与保护两岸文化遗产。

平潭与台湾隔海相望,这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主创人员表示,该剧溯源平潭千年历史,构建起了海峡两岸共同的海洋文化脉络,为两岸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新范式、新思路。

匠心之作,不孚众望。2018年初,《平潭映象》在福建大剧院首演,近千名观众共沐文明之光。“这是一部台海文化巨著,杨丽萍兼工笔带写意,展现出平潭人在历史流衍中不畏、不屈、不弃的精神。”该剧民俗顾问、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全新巡演——

与更多观众双向奔赴

“盼了很久,《平潭映象》终于重新和观众见面了。”巡演重开后,《平潭映象》出品人吴文渊满怀期待。

2021年6月,受新冠疫情影响,结束了全国巡演最后一站昆明站的演出后,《平潭映象》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步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沉寂许久的全国文旅市场重新焕发生机。借此机会,《平潭映象》主创团队亦启动复排。

去年12月16日至17日,重新出发的《平潭映象》登陆安徽省天长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一连演出两晚,正式开启为期两年的新一轮巡演,表演计划中还安排了20场赴台演出。

在这之后,《平潭映象》赴浙江金华、福建莆田、安徽合肥等地演出,掀起了新一波观演热潮。紧接着,今年春节过后,《平潭映象》又对舞蹈、多媒体、道具、演员阵容等进行了调整。

这已是巡演的3.0版本了,究竟有何不同?5月25日14时许,记者走进《平潭映象》演出后台探访。

在忙碌的休息室里,演员们正在化妆,其中就包括了“新人”林炫。28岁的林炫是今年3月天津站时刚加入的,他从事舞蹈演出已有7年。在剧中,他一人分饰木偶、黑面祖师、三太子等6个性格迥异的角色。

刚加入剧组时,面对密集的演出场次,林炫直言“压力山大”,“我的表演横跨多个场景,要趁着后台转场时快速抢妆进行角色转换,很容易手忙脚乱”。

好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巡演,他已适应了这样的节奏。“这两天全力以赴表演,一切环节、动作都顺利完成,特别尽兴。很期待在接下来的演出中,将更好的表演呈现给观众。”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巡演的主演阵容更加丰富,一共安排四组卡司分别扮演男女主角。“我们会根据全年巡演场次的安排,以及各组演员之间的适配度来进行交叉搭配。”吴文渊补充道。

不只是演出团队,表演形式也有了调整和优化。例如,在演出中,“君山王”误入迷雾丛林,演员们此时就会走下舞台360度环绕观众席一圈,好似在观众席中探寻出路。这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令在场观众无不屏息凝气。

福州站演出结束后,《平潭映象》还马不停蹄赶往兰州、武汉、北京等城市表演。6月起,团队将分东西两线进行巡演。“我们还将根据各场演出的反馈,对演员表现、舞台设施等进行优化提升,坚守精品水准。”吴文渊说。

展望文旅——

玩转城市文旅全新IP

作为海岛演艺的扛鼎之作,截至5月底,《平潭映象》已累计演出近190场,吸引观众近25万人次。而今年,该剧一共安排了220多场演出。

一票难求、备受好评,《平潭映象》已成为平潭一张独具辨识度的文旅名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观看完福州场的演出,来自厦门的朱丽激动不已,她惊呼,剧中呈现的平潭海岛风土人情令人十分神往。“这真是一部很有生命力的作品,舞蹈和灯光效果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她告诉记者,一定要找个机会去平潭岛游玩,感受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旅游演艺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高品质的演艺项目能够让地域文旅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名单、“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自首演以来,《平潭映象》已凭借精益求精的制作捧回了多个荣誉。

那么,持续升温的“旅游+演艺”还有哪些新玩法?

记者了解到,《平潭映象》是一部采用了“巡演+驻场”模式演出的旅游演艺,在创作初期便定下了打造城市IP这一目标,策划了巡演版舞台剧、定点版旅游演艺等多种呈现形式。其中,定点版《平潭映象》计划未来在平潭驻场演出,对演出时长、篇章内容等方面进行精简,突出海岛地域特色,保留平潭民俗文化,深化轻松的氛围,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剧”的文旅消费新风尚。

《平潭映象》还成为当地旅游推介的抓手。该剧创新城市营销模式,与当地旅游部门携手在国内各大重点招商城市举办平潭旅游推介会,向各地游客、文旅企业等推介平潭特色文旅资源,进一步打响“平潭蓝”品牌。紧盯年轻观众群体,该剧出品方亦推出提袋、明信片、帆布包等一系列延伸文创产品,深受观众热捧。

发力“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环境、配套服务也需跟上。近年来,一阵阵“艺术风”持续为平潭文旅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在如意湖畔,一座典雅的白色建筑悠然坐落。这是2022年7月建成投用的平潭国际演艺中心,设有1500座的大剧场、400座的多功能厅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填补了平潭大型剧院演出市场的空白。

以此为载体,平潭积极引进经典音乐会、国内外IP舞台剧、音乐剧等精品剧目落地演出,重点打造主题艺术节和演出季,常态化开展“百姓大舞台”、海岛渔村“村晚”等文艺活动,助推“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打造“音乐艺术欢乐岛”。

吴文渊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凝练平潭城市IP,打造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推出《平潭映象》艺术设定集等文旅衍生产品,更好促进平潭文旅事业发展,还计划推动《平潭映象》出海巡演,如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让平潭之美在世界绽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