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文艺作品不应只满足感官享受

□本报记者 张哲昊

今年端午节前晚,由杨丽萍担任总导演的舞蹈作品《屈子问天》亮相河南卫视《2024端午奇妙游》。该节目以屈原经典诗篇为魂、中式美学为韵,展示了当代人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敬缅,以及对端午节文化渊源乃至民族文脉的思考。

《屈子问天》正是杨丽萍导演的舞台剧《荆楚映象》的片段。近年来,杨丽萍导演的《平潭映象》等一系列大型舞剧屡创票房奇迹,与《咏春》《只此青绿》等一大批层出不穷的舞蹈堪称“现象级”文化“出圈”,更被业内外称为“中国舞剧的集体逆袭”。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文艺作品不应仅满足于感官享受,更要立足于人对自身的思考。只有厘清了这些底层逻辑,我们才能追寻到精神原乡,用内核的稳定与心底的宁静,以不变应万变,优雅从容地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

从《平潭映象》来看,舞剧通过将丰厚的民俗文化提炼成丰富的舞蹈语汇,而剖析其内在,其对于和平与发展这一人类社会永恒主题的观照,让全剧有了思维的纵深。

细数每一部堪称“现象级”作品的舞剧,我们都不难找到创作者的切问之思、人文关照和家国情怀。温暖人、治愈人、感召人,历来是艺术巅峰的使命与担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平潭映象》等一众舞剧无疑是成功践行的范例,而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