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全媒体视域下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关键

□谢宗贵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即是“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下简称“四力”),为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主旨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传播主流价值,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意义价值重大。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新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驱动信息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信息内容制作更为高效,受众用户定位更为精准,信息获取、传发与分享更为便捷。从舆论环境的角度看,新技术的赋能与赋权,平台媒体与自媒体的涌现,使得“全民皆媒”成为现实,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舆论环境呈现出多元、复杂与多变的特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显著增加,国际舆论场域的交锋博弈与话语权争夺越来越激烈,国内外舆论场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新技术驱动之下国内外舆论环境的变迁,使新闻舆论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与媒体集团,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驱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与管理手段共融共通,实现多渠道传播和全媒体覆盖,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更为丰富多样,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不断扩展。但是,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进程中遇到了瓶颈问题,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有待提升,在舆论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新闻舆论“四力”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影响公众并获取信任的重要能力。传播力是媒体信息内容生产并向受众有效传递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传递的速率、精准度与传播渠道、覆盖面等。引导力是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引领和疏导社会舆论朝着预期方向运动的能力,影响社会公众对特定问题的认知态度与思想行为。影响力是指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能够引起社会关注、产生反响与激起共鸣,从而对社会公众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产生效应的能力。公信力是媒体在传播实践过程中长期累积的声誉、形象,并赢得公众认可信赖的内在品质与能力,其核心内涵是权威性、真实性、可信度与美誉度。

“四力”的概念内涵各有相对明确的界定,但其内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传播力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础,是“四力”发挥作用的逻辑起点,在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引导力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要以传播力为前提,以优质内容和有效传播手段来引导并影响公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引领社会舆论潮流向着理性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显示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影响力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目标,能否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都取决于媒体传播力和引导力如何,与传播力和引导力的强弱成正比。公信力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支柱,既是建立在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之上,又是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得以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新闻舆论“四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发挥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结构,构成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媒体视域下,新闻舆论“四力”的内涵及内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必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着重从内容优化、形式创新、机制突破与队伍打造等方面整体推进。这是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关键。

内容优化。优质内容是引导和影响受众的核心要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性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这是内容提质必须坚守的首要原则。二是专业性强,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采集、解读分析与深度报道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新闻舆论传播中抢占先机;把握好时、度、效,精准发力,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可视性与可信度,推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有热度的优秀作品,让内容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交互性强,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与受众高频互动,为受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内容与服务,增强用户体验感和满意度,在与受众同频共振中实现价值共享与情感共鸣,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根植主流价值。

形式创新。媒体内容信息的外在形式是吸引受众的“第一印象”。主流媒体形式创新首先必须坚持以主流价值导向来驾驭新技术,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有新突破,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内容信息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和互动方式,提高内容生产、分发和接收的效率与效果。如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等技术制作内容,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采用非线性、互动式叙事方式,强化受众的参与感和在场感,增强内容信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多维度展示内容信息的多个侧面与层面,提高其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为受众个人精准画像,推送个性化信息,增强与受众互动交流。同时,通过新技术整合不同平台资源,进行跨平台融合传播,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机制突破。提升“四力”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与突破,建立与全媒体新闻舆论传播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一是组织重构,着力于媒体内部整合,建立以内容生产与传播为核心、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一体化组织架构。为此需要重构采编流程,建立高效的内容生产机制与内部协调机制,建成全媒体指挥调度体系,促使机构、人员、管理与流程的共融共通,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在内部统合基础上,着力于外部拓展,加强与其他媒体、地方政府、社会机构、企业高校等战略合作,建立跨媒体、跨平台、跨行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共进的工作机制,以扩展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管理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改革创新关乎主流媒体的生存,必须强化市场理念,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和运营效率,实现商业化运作和市场化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经济实力,为提升“四力”提供物质保障。三是人才激励,建立以内容质量、传播效果、受众满意为主要标准的绩效评估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优厚的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其创新活力。

队伍打造。新闻工作者是新闻舆论传播的主体力量。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基础支撑在于增强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与能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作风品格优的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一是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二是专业能力方面,树立新媒体思维,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动向、形态特征与功能价值,善于把新技术转化并运用于新闻舆论传播实践中,探索新闻舆论传播新方式、新形态,以创新产品形态、传播方式与互动方式,提高内容品质与传播效果。三是作风品格方面,恪守社会责任与职业品格,坚守新闻理想,注重作风转变,在深入基层与群众中校正职业态度与追求,书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佳作,以接“地气”来聚“人气”,以服务群众来引导群众,坚守人民情怀,守望公平正义,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