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内在契合

□黄佳佳

乡风文明主要指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文明形态,乡风文明建设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在数千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生活中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乡风文明。可以说,我们是在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一片沃土上根植了乡风文明。因此,建设乡风文明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这一契合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内在价值共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个“长期生产生活”,可以理解为以乡土社会农业劳作为主的生产生活。农业生产与大自然打交道,必须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而要顺应“天人合一”“应时取宜”的内在法则;面对大自然的劳动者只有遵守自然规律、互相联合,才有能力与大自然对抗,有机会获得更为丰厚的劳动成果,因而强调“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等。源于社会基层生产生活的系列价值观念汇聚成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内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这一价值内涵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也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风文明价值观念相通共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些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以上精神元素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在人类不同文明阶段的探索历程,也将映照新时代乡风文明的进一步建设与繁荣。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风文明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我们要进行的乡风文明建设,实质上就要构建一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构筑新时代新征程上与乡村物质文明相协调的乡村精神文明。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风文明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根脉、精神基因,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为文化自信提供根本依托,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文化主体性。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要突出文化主体性,首先要充分激发人作为文化建构者的主体性。广大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居于主导和主创地位,既是乡风文明的建设者,也是乡风文明的发展者,还是乡风文明的体验者和感受者。因此,要增强广大农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和高度认同,对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的认知和认同,使其重振农耕文化自信;要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促使广大农民传承孝悌为本的家风意识、用养结合的耕作方法、勤俭节约的持家观念、邻里和睦的处世态度、团结协作的生产方式、乐善好施的包容品格、奉公守法的公序良俗、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和善待自然的敬畏之心等传统文化精髓;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进而重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进的新时代乡风文明。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

如果说传统农耕文明来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农业生产有机耦合的产物,那么新时代乡风文明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提示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乡村建设的理论、制度、实践等各维度创新,可谓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中坚持“第二个结合”,一方面,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力量,使之内化为价值准则,外化为行为规范,深化于乡村建设实践,通过传承、整合、创新,引领乡村社会自治、德治、法治融通治理;另一方面,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法论,使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新时代乡村相契合,以人们喜闻乐见、适合在乡村田园间传播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充分激发乡村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风文明。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风文明,归根到底,是要创造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部分的乡风文明新形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人民享有自由美好的幸福生活。为了这一崇高目标的实现,就要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广泛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自觉坚持实践“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

(作者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