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刻把握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

□王建南

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在树立新的食物安全观、消费观、生产观、供给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上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为我们深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指导作用。

注重顶层设计,实施国家食物安全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具体举措”;在赴广东、湖南等地考察调研时要求各地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进一步阐明了大食物观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路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树立大食物观”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全面实施食物安全战略构建了“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推动着我国粮食安全思路由传统的数量安全观向多目标的大食物观转变,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发展方向。

注重系统观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但农业生产基础不牢、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仍然突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把食物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高度重视食物生产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以系统思维去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打造具有更强创新性、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首先,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切实把耕地红线守护好、永久农田保护好、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落实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益。其次,要合理利用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提升食物供给保障能力。我国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473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以及大量的江河湖泊,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是我们拓宽食物来源的重要渠道。“大食物观”进一步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塑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拓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注重藏粮于技,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在当前我国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与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比,重要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还有不小差距。“大食物观”要求强化创新驱动,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土地出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快用现代技术与先进设施装备武装农业,聚焦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重点品种,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要利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加强食品科学基础研究,聚焦食品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发展植物基蛋白、细胞基蛋白等生物合成食物产业,开发未来食品和新型食物,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优势,开展种业种源、森林食品、海洋食品、设施果蔬、食用菌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向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要产量、要效益。

注重生态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资源利用集约高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但农业生产中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食物安全和食品质量。“大食物观”所蕴含的绿色生产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践行“大食物观”,就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生态价值和食物生产能力。要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积极统筹规划农业发展、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要素循环使用,推动食物生产由高产导向向高产目标和绿色生态兼顾转变,实现食物资源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注重多元供给,增强农业产业供应链韧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要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构筑起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和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的大食物保障体系。“大食物观”要求加快建立国内外食物供应链保障机制,健全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流通体系,并构建多元化国际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既要关注食物产业链的生产端,也要关注食物产业链的中端和末端,即储运、加工、贸易、消费等各环节,推动产、购、储、加、销全链条管理、全过程增效,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配送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短板,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确保多元化食物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既要持续优化区域合作布局,进一步巩固和拓宽粮食进口渠道,加强与世界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协作,深入开展粮食全产业链合作,让新时代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夯实;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食物的贸易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食物供给体系,注重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渠道,有效防范重要农产品进口市场过度集中的风险。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