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篇

古典诗歌王国中的闽派

□谢海林

清初薛雪在《一瓢诗话》中称:“论诗略分体派,可也。”闽派的历史,可追溯到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籍北宋大词人柳永。王灼的《碧鸡漫志》评论柳永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由此可见,柳永在词史上不仅能自成一体,而且开宗立派,号称“柳体”或“屯田体”,深受底层民众追捧。宋末仇远填词《合欢带》,自注便说是“效柳体”。

古典诗歌开始具有闽派特色的,当属晚宋江湖派代表人物刘克庄。刘克庄来自“海滨邹鲁”莆田,是首位从福建走向全国,并自带“体派”光环效应的大诗人。“后村体”,直到宋末元初陆文圭作七律《效后村体》,才冠此称谓。

“后村体”明显属于带有个人性质的闽诗体派。而明代洪武末、永乐初已出现以福州籍林鸿、高棅等人为首,并活跃于京师诗坛的诗人群体。明“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万历初年仕闽时,捐俸嘱咐袁表、马荧选刊这十位诗人之佳篇,特将他们命名为“闽中十才子”(又称闽中诗派)。自此,以“闽”字名号、集群意识较强、诗歌风格相近的体派开始耸动天下,下迄晚清同光宣三朝而达到巅峰。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认为同光以来“可以地域系者”,其中就有以陈衍、陈宝琛为领袖,以沈瑜庆、张元奇、林旭、何振岱等人为羽翼的“闽派”。诚如汪氏所说:“八闽多才,于兹益信。”闽派成为诗界中不可或缺且影响广大的历史存在。

对闽地诸诗派,陈庆元的《福建文学发展史》已有高屋建瓴的论述。此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闽派”这一特殊诗歌群体。从时间上考量,闽派既有短时段较为稳定的固态,也有长时段代际更迭式的流变,前者如“后村体”,后者则是将闽派视作一个跨度更大、范围更宽泛的概念,可以涵盖明代最为著名的以高棅为首的“闽中十才子”和晚清以陈衍为核心的“同光体”闽派,二者在师法谱系、诗歌风格、审美旨趣等方面均有不一般的嬗变演化。

从地域上来说,地方的也就是全国的。闽派必然刻有闽籍、闽地等地域特色烙印。但在观照闽派时,我们不可拘泥于只发生在闽地的文学事件、文学作品,而应该将视域拓展到八闽之外,因为正是如此,方有从地方进军京城,走向馆阁,外扩八方,而产生深远的影响力。比如陈衍,倘若没有漂泊京师、寄幕湖北、暂居沪上、移砚苏州等重要经历,那么他倡举“三元”诗说,高扬闽派旗帜,连“言诗者奉为瑰宝”的《石遗室诗话》在内,其诗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重要诗人回闽后的诗学活动。仍以陈衍为例,正是有了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之邀聘,陈衍执掌国文系,与众多诗友、学子谈诗论艺,唱和赓酬,才使得闽南诗风大盛。

从建构路径着眼,闽派通常借助集会、结社在书院、会馆、公园、亭阁、寓所等公私空间进行诗学活动,比如大约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八闽地区极具福建特色的诗钟,一直盛行到晚清民初,像陈宝琛、郭曾炘、张元奇等闽籍诗坛耆旧硕彦皆参与其中。郭曾炘《邴庐日记》有详细记载:京师宣南地区南下洼的福州老馆、虎坊桥街西北的福州新馆,可谓人满为患,“宴会几无虚日”。陈宝琛每次北上,与闽籍遗老诗侣聚会的必点节目就是擘笺分韵、击钵拆枝,有时多达十几唱。闽人也颇具保护乡邦文献的自觉意识,常依托总集、选本来构建地方诗史。如明代曹学佺编的大型总集《石仓十二代诗选》中,就有《福建集》九十六卷。

闽地部分市县的诗选编撰之风也较为兴盛。仅以明代为例,就有邓原岳辑选明代福州府的《闽中正声》,昌应时编选兴化府(今福建莆田)的《郊居诗抄》和佚名所编的《莆阳诗编》等。此外,“闽人善论”。他们善于自觉营建地方诗话的批评场域。如清初福州长乐籍的郑方坤撰有《全闽诗话》、长乐人梁章钜在郑书的基础上辑成《东南峤外诗话》,乾隆名士浙人杭世骏利用赴闽按试的机会辑录《榕城诗话》。

在诗学世界中彰显福建声音、奠定闽地唐诗传统的严羽,提倡盛唐气象,高标“不做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诗学主张,黜宋尊唐,直接影响到明代的复古诗学。“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高棅,选编《唐诗品汇》,标举唐音正声,建构唐诗谱系,奠定了闽地的宗唐传统。陈广宏的《闽诗传统的生成》称他是宗唐诗史意识的建构者和实践家,“闽地唐诗传统”得以最终确立。

延宕至清代近代,则呈现出闽诗传统的新视野、新世界、新存在。闽地唐诗传统在清代也有延续,清中叶邵武府建宁县诗人张际亮正是宗唐之翘楚。黄钺赞不绝口:“福建有张亨甫者,其诗出入李、杜,嘉庆、道光以来作者,未能或之先也。”同为闽人的诗评家林昌彝也称其“绝句尤具太白、龙标风趣”。清代还涌现出一批闽人编撰的唐诗选本,如林世勤的《唐诗选》、林琼蕤的《唐诗直解》、丁炜的《唐诗删》等。

总而言之,刘克庄不仅是诗歌王国里展现福建气派、福建风格、福建特色的第一人,还是推扬宋诗的开路先锋。刘氏之前,尚有晋江人曾慥辑录《宋百家诗选》50卷、《续选》20卷,为宋诗摇旗呐喊。这些都为明清闽地宋诗传统而张本。早在林鸿、高棅之先,明初张以宁“格兼唐宋”逸于盛唐诗之外。自清代雍乾以后,郑方坤、郑方城弟兄力排严羽“诗非关书”之谬,倡举学人之诗,随后陈寿祺、李彦章、林寿图等人凭借寿会、祠祀、宴集诸方式,推尊苏轼、黄庭坚之诗,闽地宋诗传统风起云涌。到晚清民初陈衍、陈宝琛等人,直接将闽地宋诗传统推向了顶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