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伟大的作揖

白荣敏

杨梅洲桥 阮任艺 摄

闽东北多山,人们依山而居,逢水架桥。小时候常听大人对小孩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换作在闽东北山区,小孩也可以用这句话对人自夸。先人们选择山中平地落脚安家,但要跨出村落,都会遇到桥,有的村落直接挂在山腰,要去对面山,必须要有桥,所以山区的孩子,童年是伴随桥一起长大的。到了结婚年龄,新娘子出嫁,要准备许多鸡蛋和红包,途中遇桥,鸡蛋抛桥下,红包分发给守候桥头的人。

最初的桥,就是解决通行问题的建筑。碇步、独木桥、石板桥,都是极简单、最原始的;木梁桥、石梁桥以木质、石质材料为梁架设,高级一点;再高级一点的是石拱桥;而木拱廊桥,是桥家族里的“贵族”,老百姓写在山水间和文明史上的惊叹号!

我常想,人类的伟大之处,是在求生存和便利的同时不忘创造美,克莱夫·贝尔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煮食物的器皿,演化为精妙绝伦的青铜鼎;从劳动号子开始,有了音乐和诗歌;结绳的“结”,进化为文字……每当面对这些人类文明的创造,叹为观止的同时,会被深深地震撼。这里面,有磨难、悲伤、绝望、执着、希望、智慧、创造、欣喜,情感的力量、人性的光辉……木拱廊桥,是桥的极致之美,是桥梁中最“有意味的形式”。

因为桥梁上建有廊屋,廊桥在闽东北、浙西南又叫廊屋桥。大体说来,廊屋桥由两部分组成:由木拱构成的拱架和拱架上的廊屋。拱架书写着建桥者的工巧和智慧,而廊屋则洋溢着当地人民的善良和温情。

寻访闽东北廊桥,那一天我们去寿宁县坑底乡司前村杨梅洲。

车从县城出发,山路弯弯,过了集镇后往峡谷开进,汽车在陡峭的崖壁间盘旋,很难想象目的地是一个长满杨梅树的“洲”,那么美好。车终于停在一处山崖边,下车走石砌古道,下到谷底,但见一汪翡翠之上,一条虹桥高挂。

这就是杨梅洲桥了。不见杨梅,也不见“洲”,荒山僻野、陡崖深涧之中,廊桥傲然跨溪。溪不知名,水像染了颜色,让人怀疑上游染坊溃泄。两岸绿树茵茵,也像染过。大自然的绿色中间,灰褐色的桥身告诉我们,它是人类的手笔。资料显示,杨梅洲桥长40多米,是两省之间的距离,桥那一头就是浙南的泰顺县。这个跨省虹桥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多次修缮,现桥1939年重建,距今85年。85年风雨侵袭,桥身外表溢满沧桑,但身躯依然硬朗雄健,桥头抵住悬崖,桥身向中间坡度拱起,以彩虹的姿势凌空飞架。

下到桥下溪滩,抬头仰望,可见桥身大木交错,但主要部分还是由三组平行交织如十指相扣的长木组成,称为纵骨;纵骨相扣之处有木头垂直穿插,称为横骨。纵、横之间别压穿插,编织而成稳定的桥梁基础架构。纵骨中间一组与水面平行,称为水平拱骨,最高;两头分别与两边靠岸的一组交织,各自向岸边下斜,抵住桥堍。所有纵骨扣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手掌,拜向天地之间。

木拱廊桥是闽东北人民面对天地自然一个伟大的作揖。

“山险而逼,水狭而迅”(冯梦龙《寿宁待志》语),自然环境恶劣,太多的艰辛教会了人们要敬畏和关爱,敬畏天地、关爱自然。当年,造桥所用鸿梁巨木,虽就地取材,但须建坛焚香致祭,长跪祈求,方能伐木。还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那次重修,在立起的纵骨上安放中间水平拱骨的第一根大梁时,工匠们迟迟放不下肩上梁木,呼喊满山涧。此时山上猛然一声霹雳似的虎啸,工匠们悚然一惊,肩上的抬杠一起滑落,落下的大梁两端恰好放进预设的位置。

在中国传统营造活动中,几乎都会伴随着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与民间信仰行为,造桥也不例外。这些仪式有的祈愿工程顺利,有的祝贺圆满完工,有的祈求男康女泰、六畜兴旺,乃至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表达对自然和天道的敬畏。

桥上建廊屋,是闽东北、浙西南木拱廊桥的独创,从建筑角度,拱式结构需要向下的荷载才能稳固。因此,桥上的廊屋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强了桥身的稳定。很多木拱廊桥桥面用石块铺就,也是为了增加桥身的负重。这真是妙极,充满着智慧!而同样令人叹绝的还有廊屋本身。这桥上的廊屋,分明大大拓展了桥作为交通的属性,廊屋里可以休息、娱乐、交流,甚或交易。当地朋友告诉我,有别于浙西南廊桥,闽东北廊桥的廊屋还是封闭式的,就是说桥面和屋顶之间,浙南廊桥是敞开式的,而闽东北廊桥廊屋两侧多了栏板。

多了栏板就是为待在廊屋里的人遮挡更多的风雨。以前,许多人需要这样的廊屋,过路的脚夫、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者,等等,那些没有家或者暂时没有家的人,廊屋收留了他们,栏板则拦住了他们身外的凄风苦雨。

可以想象,在闽东北,木拱廊桥廊屋里那一幕幕乡民生活的场景,洋溢着人间的温情。

想到“老人桥”,在福鼎市管阳镇,明万历年间为纪念和奉祀一位邱姓老人而建。老人为人善良厚道,对淳朴民风的教化做了大量工作,特别以宁人息事见重于闾里,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排难解纷,被公认为“和事老人”。但没想到在一次解决两人争执时被恶毒侮辱,老人激愤之下一跃投潭,终年八十有二。乡人哀悼之余,鸠工建桥于老人丧生潭面,供奉老人神牌香位于桥上廊屋之中。

以前面对“老人桥”,我常想,供奉老人牌位,岸边有个神龛即可,为何非要建一座木拱廊桥!这里面似乎藏着一个隐秘而幽深的人文密码。后来我明白,与其说建桥与老人赴水有关,不如说乡人们是以他们认为最隆重的方式、最高的礼节纪念值得尊崇的人物。“老人桥”拱起的桥身,是当地百姓对公序良俗的维护,对和谐安宁的期盼,对善行美德的作揖。

那几天,在闽东北寻访木拱廊桥,我坚定地认为,如果要为一个地方确认从孕育人文以来的胎记,那么,闽东北这个地方的文化胎记,非木拱廊桥莫属。

故木拱廊桥又被称为人间彩虹。彩虹,多么绚丽,像希望在升腾。但大自然的彩虹易逝,而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永存!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