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加快构建大食物产业创新体系

□余文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省委提出,要强化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对大食物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大食物产业创新体系。新时代新征程,为顺应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需要,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省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践行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依靠科技创新,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有利于促进膳食结构从“粮食”向“食物”拓展。践行大食物观,将食物来源从传统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食物供给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对于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利于更充分利用耕地、山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拓展食物来源的范围和种类,不断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单产水平,提供数量更多、品类更全的食物资源。

依靠科技创新,提供食物质量安全上的保障,有利于促进从“吃得饱”向“吃得健康”升级。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唱好“林牧戏”、打好“果蔬牌”,需要更多运用科技和先进装备,提供高质量的食物安全保障。通过动植物良种更新迭代、绿色种养、生物防治,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技术的推广,让食物品类更丰富、结构更优化、品质更有保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生态环保不断升级的需求。

依靠科技创新,致力破解资源禀赋约束,有利于为食物可持续供给提供安全保障。在我省土地等资源禀赋有限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是持续提升食物供给能力、破除资源环境硬约束的重要途径。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的开发利用,破解非传统耕地利用的难题。通过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生产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支撑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比较优势

一是种业“芯片”加速升级。我省高产稻和再生稻育种、龙眼和枇杷育种等居全国领先水平,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达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双孢蘑菇杂交育种体系,双孢蘑菇、绣球菌、杏鲍菇等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实现国产品当家作主。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配套系“圣泽901”和水果玉米品种“雪甜232”等打破国外种源垄断。水产品育苗已从传统的“两藻四贝”发展到120多个品种。

二是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以螨治螨生物防控等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绿色防控的主推技术,水禽新发疫病病原学研究位居全国前列,猪场粪污微生物异位发酵综合利用技术粪污处理量占全省4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菌草技术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拓展到生态治理、菌物饲料、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

三是科技特派员制度领跑全国。每年在一线开展服务的各级科技特派员超过1万名,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三次产业全覆盖,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和品牌化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水平仍不够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也不够多,构建高质量多元化食物供应体系还存在一定短板。例如,畜禽良种选育方面还较薄弱,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等相对滞后。

三、加快构建大食物产业创新体系

践行大食物观,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科技赋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大食物产业创新体系。

深化技术攻关,全域拓展食物来源渠道。推动食物结构从主粮向大食物延伸,不仅要着眼于生产资源从耕地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转变,更要通过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得以实现。一要强化现代种业创新,从农业生产“芯片”入手加大食物供给。发挥好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作用,以传统育种手段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单产和优质化水平。二要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从农业生产“工艺”入手助力食物供给。加快研发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耕地地力提升、盐碱地改良等技术攻关等,不断提升土壤的“生产能力”;推广林下经济规模经营和立体复合经营模式,持续壮大“森林粮库”;开展鳗鲡、澳洲鳕鱼、大黄鱼等水产繁育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研发,推进“蓝色粮仓”建设。三要加强智慧农业技术研发,从农业生产“装备”入手提升食物供给。开展智能栽培系统、智能植物工厂、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研发,推广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推进在“四荒地”、盐碱地上发展设施种植业和设施畜牧业。

深化加工增值,全面开发创制新型食物。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多元化食品,推动福建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一要加强前沿生物技术创新。攻关合成生物学、细胞组学、微生物发酵等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食用菌、益生菌和微生物蛋白食品,打造未来食品行业新业态。二要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开展贮运保鲜及高效加工技术、活性组分提取制备及生物转化技术、加工副产物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着力开发系列新产品。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与精准识别技术、未知污染物筛查与定性定量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模式,开展“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全力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深化生态转型,全力支撑食物持续发展。开发食物资源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广节地、节肥、节药和生态循环模式,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相平衡的大食物体系。一要推进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加强土地养分高效利用、土壤退化与污染阻控修复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与模式等研究,持续提升耕地地力和土地利用率。二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创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产地环境安全控制技术、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农牧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低碳、绿色、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建立适用不同区域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三要推进植物病虫害和畜禽、水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创新。开展作物重大病虫有效防控、精准检测监测预警技术研发,畜禽、水产新发或重要疫病的病原学、致病机理和诊断方法研究,构建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体系,为食物稳产增产保驾护航。

深化融合增效,全链提升食物开发效益。融合化是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要着眼集聚发展,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推广。根据县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等,促进生产、加工、检测、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条融合。二要着眼集合攻关,与企业共建农业产业研究院。围绕食物产业存在的堵点、难点开展针对性研究,探索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和科技成果“即推即转”模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三要着眼集团服务,深入践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整县推进“组团式”服务,打造县域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科技村落”,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着力打造“一村一品”。

(作者系省农科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