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肖文涛 蔡秋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决定》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专章进行部署,特别强调“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更加凸显了国家安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揭示了国家安全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基础性保障作用。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所以,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大安全理念,是全面、系统的安全,是共同、整体的安全,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生态、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并且还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正是基于此,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2条明确规定: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这个定义,综合考量了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等多对关系,体现了国家安全内涵与外延空前丰富的客观现实,完全契合国家安全威胁日益多元多变与严峻复杂的时代背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内在蕴含着打好维护国家安全总体战、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维。一方面,从国家安全属性看,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从国家安全形势看,当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愈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更加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只有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被滞缓或打断。

《决定》第十三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了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相映照,不仅总体上延续了二十大精神及其部署,而且与时俱进提出了不少新任务、新要求。

一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保障国家安全的治本之策在于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保障。必须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要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新特点新变化,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危机管控机制等制度机制,形成体系性合力和战斗力。要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积极推进重要领域立法,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制定各领域国家安全战略规划,将国家安全战略切实落实到国家安全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要完善国家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确保各项政策部署落地见效;要完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国家安全风险治理从应对响应到源头管控、从“治已乱”到“治未乱”的转变。要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意义,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全面增强科技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能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赋能作用。

二是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风向标。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要完善以防为主、防控救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强矛盾风险源头防范化解,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综合管理、综合应对、综合救援、综合保障、综合服务,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形成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协同应对合力。要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将安全生产活动分为多个类型或领域,以更具体的方式研判各自领域的风险,更精确地识别和控制不同领域的潜在风险,严防密控各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要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包括国家级、地区级和基层级监测在内的多层次监测体系,消除监测盲点,并根据预测结果制作和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要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持续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防范等能力,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

三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体系是筑牢国家安全的基本防线,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要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人口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人口信息管理制度。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重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引导与保障功能,加强社会工作者和调解人员的培训,增强社会工作者依法办事能力。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从源头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有效防范化解各种可能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风险事件,确保人民群众心情舒畅、整个社会和谐稳定。要准确把握市域解决重大矛盾、化解重大风险的必要资源、力量、手段和权能,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和组织方式,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要培育民众形成良好社会心态,健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标准体系、心理健康促进监测评估体系、心理援助应急体系、危机预警机制、心理疏导机制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让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真正落地。要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我国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要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扩大有序参与,促进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质效和社会公信力。要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要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等工作机制,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和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四是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与此同时,涉及我国公民和企业的海外安全事件也日益增多。涉外安全在国家安全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愈益凸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高站位、高标准谋划推进涉外国家安全工作,努力创造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同周边国家安全合作。要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层面的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加强统筹协同和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部门门分工协作效率;充分吸收医疗、救援、安保等领域的社会力量和机构广泛深入参与,不断完善中央、地方、外使领馆、企业、个人等多位一体的联动工作网络,积极打造维护海外利益的综合性安全网,全力维护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与正当权益。要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要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个环节全面系统地深化海洋安全法治意识,为全面依法治国、依法维护海洋安全奠定广泛的思想基础;夯实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实现海洋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深海、极地等科考装备的“卡脖子”问题,防范极端风险。要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聚焦安全关切、合作需求、美好愿景,关注重点议题治理、关键节点治理、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综合治理,发挥大国和联合国体系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的特殊责任与核心作用,重点加强新技术发展的国际规范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省应急管理培训基地]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