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跟着作家在岛屿读书

李 艳

湄洲岛风光 本报记者 林熙 摄

认识一位作家的方式有许多种,最简单明了的是去读他的书。虽然钱钟书老先生早就以鸡蛋与鸡的比喻,来形容喜欢一部作品不一定非要见到作者本人,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认识一位作家的方式已大大拓宽,读者能看到书作之外作者的多面形象。比如,通过被称为宝藏节目的《我在岛屿读书》。近日该节目第三季开拍的消息一出,便引发广泛关注。

《我在岛屿读书》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常驻嘉宾有余华、苏童、西川等,飞行嘉宾则有莫言、程永新、叶兆言等。整档节目节奏十分平缓,主要表现方式为作家和嘉宾一起展开“文坛老友记”式的漫谈,主题涉猎广泛,有关于文学创作的、有关于阅读的,有关于旅行的,有关于友情的……没有任务和游戏,也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这样一档听上去没什么“爆点”的节目,2022年第一季播出后便得到逾2亿次的播放量,网络上获得网友的高分评价,还获评广电总局评选的“2022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于是顺势有了2023年的第二季,以及今年第三季在希腊的顺利开机……

其实我是在第三季开拍后,才正式去“刷”了《我在岛屿读书》前两季。这才发现,网络上流传的余华老师顶着凌乱的发型、穿着花短裤走在海岛上的照片,原来出自这个节目。

在快节奏生活和短视频流行的当下,一档讲文学和读书的慢综艺会有人看吗?相信不只我一人是带着这样的疑虑点开节目,但看完之后,我只能说,自己的怀疑完全多余了。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并不追求综艺感。制片人颜小可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这一点。节目开拍之初凑齐“大家”阵容并不容易,颜小可被余华拒绝了好多次,因为余华不参加电视节目、不参加综艺节目。最终,“文坛老友相聚聊读书感受”的模式打动了余华,他同意来参加,于是作家漫谈成了这档户外综艺的最大看点。因为作家大咖本身就是语言大师,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他们聚在一起金句频出,智慧的火星四溅,达到了出乎意料的节目效果。

制片人颜小可说:“他们总能带给节目组惊喜,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一个问题表达得非常有魅力。”比如莫言作为飞行嘉宾来的那一期,谈到和余华一起出国时,余华买了一件皮夹克,非常硬,像铠甲一般,晚上睡觉,余华把皮夹克放在地板上,就立在那,半夜莫言醒来,恍惚一看,哟,怎么余华大半夜趴地板上。就这么一个寻常小事,经莫言之口讲出来就特别可爱。还有一个片段是节目邀请大家为岛上的书屋取一个名字,诗人西川说就叫“转念书屋”吧,余华觉得不行,因为进到书屋本来想看书的,结果一转念,不想看,出去了。最后他们决定给书屋取名“分界书屋”。余华说,到书屋后,把生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活,一部分是精神生活。这样取名很是让人赞同。

节目中这样的片段非常多,也正是这样的精彩之处,比某些节目极力追求的综艺感还珍贵,因为作家本身就是节目最好看的主料。我们平时能够了解到的作家形象,主要是从他们书作的文字中来,但实际上很多作家本人形象和文字相差很大。

余华的很多经典段子都上过网络热搜,号称“把悲伤留给读者,把欢乐留给自己”,“笔下是无比的惨痛和悲伤,本人却十分搞笑幽默”。节目中,余华依然展示了超出读者想象的一面,他通常以T恤加花短裤的形象出现。你看余华的作品,真的很难想象作者是这样一个松弛和幽默的人,反差极大。苏童形容这种感觉叫作“喜悦的崩溃”——你对一个作家的想象崩溃了,但心情是喜悦的,因为他们真实的样子比想象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描述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钱钟书曾经说过:“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老先生以此来拒绝一位想和他见面的国外读者,意思就是读者应该把作品和作者分开。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改变着一切,也重新架构着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家自己也愿意和读者进行互动。苏童在节目中说,像今天这样在网络平台,在电视上出现,是以前不能想象的。以前我们想象自己就是一直躲在文字背后,很舒适也很安全,但这样的方式在今天显得特别僵化,我们也不愿意再躲在文字背后……

观众看《我在岛屿读书》,不仅仅是出于对作家作品的喜爱,以及好奇作家真实的一面,而是真正能够被他们所打动。像余华、苏童这些文坛大咖有着知名作品,本身就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他们在节目中所谈的对写作、阅读的看法,很能够触及观众内心。

印象很深的是年轻嘉宾房琪代表大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刷一个视频就可以获得很多散碎的知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去读一本长篇,读一本严肃的书?苏童的回答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内心生活,那么有时候是一本书或是一个小说,能够引导你进入到一种内心生活,可以让你活得丰富一点。余华则说的是:读书让我知道我是谁,让我知道我的内心深处是很宽广的,我能够因此接纳各种各样我没有过的人生经历,我没有过的情感,但前提是这本书要和你相遇。余华所说的相遇,是对于读书理解的问题。他以自己35岁才读懂鲁迅来告诉大家,一本书要慢慢读,不同的年纪和阅历读一本书的感受是不同的。诗人西川关于阅读的表述更能打动人,他说自己读中学时,读过一本叫作《古文字源流丛考》的书,当时根本读不太懂,但由此开始接触了古籍,就是这样读不懂的书,培养了他对文化的好奇。“读懂了的书可以打开一个丰富的世界,但实际上有时候我们是被一些读不懂的书打开的。”这样的阅读哲理真的很能给人启迪。

其实,文化综艺类节目现在有很多,但为什么《我在岛屿读书》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我想,不仅是通过节目,让观众看到了作品之后的作家饱满立体的形象,接触到更真实生动的作家,更是因为它拉近了观众与阅读、文学的距离,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人在看完节目后记下了长长的书单,有人重新拾起长阅读的习惯,有人开始试着疗愈内心……正如有人所说: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阅读和文学并没有短期显见的作用。这样一档平易近人的读书节目,让观众在轻松愉快中被潜移默化“劝读”,让我们重新想起,阅读和文学可以打开一个和世界更广泛联系、交流、对话、思考的空间,给予我们一个更为丰盈的精神世界,甚至也通过观看这档节目,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同道中人,有着阅读的爱好,关注着文学。这也会激励着彼此,让我们将这种爱好和关注坚持下去。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