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闽台民间故事蛇形象之异同

□范莹 林天送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包括的15种常见故事类型中,有两种与蛇有关,即“人心不足蛇吞‘相’”和“蛇郎”,分别流传于泉州(惠安和永春)和漳州地区(诏安与平和)。还有一个故事并不涉及这两种主要类型,叫“蛇王宫”,由长汀讲述者提供,也较好地体现了闽地蛇崇拜中蛇的形象,即具有神秘力量和人们所期盼的正直无私、明辨是非的特点。

“人心不足蛇吞‘相’”讲的是蛇对抚养它的恩人报恩。恩人的儿子来讨蛇眼,蛇同意了。恩人的儿子因进献蛇眼被封为状元。他又来讨第二只蛇眼,又被封为宰相。宰相为了和皇帝平分江山,第三次来讨蛇胆,被蛇吞下肚里。

“蛇郎”讲的是一位老人摘了蛇郎的花,回家对三个女儿说,她们中要有一个人嫁给蛇郎,否则他就要被蛇郎吃掉。大姐二姐都不肯,只有三妹愿意嫁给蛇郎。老人去探望三女儿,回来带有金条。大姐听说三妹家是金柱银厅,来到三妹家,乘机将三妹害死,自己扮为三妹。死去的三妹变成小鸟等化身,前来抚慰蛇郎并惩罚坏心肠的大姐。蛇郎去见一位聪明妹子,听她叙说悲苦遭遇,原来她就是三妹的化身。蛇郎采花给三妹并一同回家,大姐已变成厕所旁一株大麻竹。

第一类故事将“动物报恩”幻想叙事和“不可贪婪”的教育叙事结合在一起。根据刘守华和夏敏先生的观察,第二类故事“蛇郎”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古百越族曾经活动的南方地区,包括福建、台湾和壮、侗民族居住的南方地区。夏敏先生认为,两岸之所以热衷于传播“蛇郎”故事,是因为它体现了两岸人群共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例如善良的女性出嫁不嫌贫爱富、善恶果报等观念。

闽越人特有的崇蛇习俗在两岸地区都有保留。根据王樱、吴春明的研究,虽然两岸崇拜的都是蛇,但崇拜的具体蛇类却不一样。以台湾高山族为代表,他们崇拜的是百步蛇,即五步蛇,是一种蝮蛇,有剧毒,生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出没于阴湿之地,例如山林溪边。

《海峡两岸民间故事文库》(闽台篇)在台湾民间故事卷中收录了一则关于台湾高山族信奉五步蛇的传说(《集成·福建卷》也收录了一则故事,叫“五步蛇”,讲述的是相似的内容):“这时,沙依脱胎换骨变成了一条美丽的五步蛇,它腮大、体壮、尾巴短,不再跳舞,瞪大眼睛横在门口,不让黑心的后母进屋。后母好吃懒做,终于流落他乡,乞讨度日。后来,有人看到她死后变成了一条专会咬人的五步蛇。”细节描述体现了高山族认知中,人与五步蛇是一体的原始思维,他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蛇,没有必然的界限。这种原始思维影响下的故事叙事在高山族传说中保存得较好,而在《集成·福建卷》两类蛇故事中没有体现。

福建自古山多湿润,各类蛇种繁多,但目前以蟒蛇崇拜为主。蟒蛇与蝮蛇比起来性情温顺,体型庞大,常攀缘缠绕在树上,也善游水,可长期生活在水中,休息和隐蔽的地方经常是在洞穴或岩窟中,适宜生活的环境温度在25~30摄氏度。闽北樟湖地区蛇王庙供奉的蛇神,据说本来就是一只蟒蛇精,被人们叫作“连公(爷)”。

目前,各种民俗调查观察到福建境内被成功“收编”得以供奉的都是蟒蛇。《集成·福建卷》收录的“蛇王宫”故事中提到少年郎君(就是蛇王)叫财主“蛤蟆头”向新乐山的蛇王发誓时,“蛤蟆头早听人说过,新乐山上有一条巨蟒……腰大如斗,口吐红舌”。“人心不足蛇吞‘相’”和“蛇郎”对应的具体故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蟒蛇,但也可以从细节中找到蟒蛇形象的痕迹。

一、体型巨大。在“人心不足蛇吞‘相’”故事中,长大的花蛇“有几十丈长,全身都是鳞甲,十分惊人”。1丈约为3.3米,10丈就有30多米,几十丈的长度可能有些夸张,但一般的百步蛇长不到这个长度,由此看来故事描述的应是蟒蛇。类似的细节也见于该故事的一则异文中,“那两条蛇就爬出来了,有箩筐那么粗,龙柱那么长”,这样又粗又长的形状也只能是巨蟒才有。

二、居住在洞穴内。“人心不足蛇吞‘相’”中描述花蛇住在“石窟”中,要爬出“洞口”。“蛇郎”故事中,三妹结婚后的家也是个山上的大洞,开篇提到“永春大鹏山有一个山峰叫湖安山,山顶有一个蛇洞很深,要放七个纱七个纺才能到洞底”,可见这个蛇洞又深又大。故事中的老人“猪屎公”来蛇郎家探望女儿,“揭开石板就是厝,里面很深,下去要慢”“金砖金瓦金柱厝,银埕银庭银大厅”,这样又深又大的山洞不可能是蝮蛇穴居之处,说的也是蟒蛇的栖息地点。

三、喜温水。蛇郎从泉州返回家里后提出要“洗身”,对洗澡水的水温有要求,要“一桶烧水一桶冷水掺起来”兑成“温水”才可以。这种喜水且对水温“不冷不热”的要求,也是蟒蛇特有的习性。

四、能“吞”。“人心不足蛇吞‘相’”故事结尾,花蛇“把嘴张得大大的……一下把他吞下肚子”。异文中,两条大蛇“一下子就把两条火龙驹吃掉”“张开大口,变成一座皇宫”。这样看来,只有蟒蛇能将口张到如此夸张的程度,既可吞马又可吞人。而蝮蛇能整个吞下的,一般都是体型较小的动物。类似的,蛇郎君威胁“猪屎公”时也用到了“吞”这个词,“谁采了护洞宝花,就得有女儿配我,如无,就要给我吞掉”。可见其体型巨大,只能是巨蟒一条。

据说在唐代,南方各地是要向朝廷进贡蟒蛇胆的。王樱、吴春明原文提到要进贡“蚺蛇胆”,但蚺蛇现今主要分布在美洲,目前也没有资料显示唐代中国南方地区是否分布蚺蛇,因此他们的描述可能有误。这么看来,“取蛇胆”的故事组成可能也是在暗示故事中的蛇是蟒蛇。

有趣的是,夏敏在《闽台民间文学》中提到,根据台湾学者的描述,《蛇郎君》的鲁凯人版本突出了鲁凯人的特征,除了老人在蛇郎君门口采的花为鲁凯人喜爱的百合花外,故事中的蛇为特定的体型较小的百步蛇,可以钻过石屋的壁缝,不同于在福建流传“蛇郎”中的蟒蛇。可见这类幻想故事为适应不同族群特征而发生了变异。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