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屏山时评

用考核实效激发担当动力

□叶伊贤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召开会议强调建立科学考核机制,用好考核结果,激励广大干部实干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则是完成任务的基石。这一举措不仅彰显国家对基层工作的高度重视,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考核检查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运用得当,能够提升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激励鞭策干部担当作为;反之则不利于推动工作落实。当前,大量基层公共事务通过考核检查的形式来评估治理绩效。应该说,大多时候发挥出其作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指挥棒”的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但也存在“指挥棒”失准的问题:或是把考核检查作为执行政策的“标配动作”,或是把“卷面成绩”当成重要甚至唯一依据,使得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这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实践证明,考核检查越多并不等同于实效越好,数据上达标也不意味着治理就有效,“以考促治”愿景的实现还需建立在有效考核的基础之上。必须认识到,考核检查的目的在于提升基层治理的实际成效,“应然”状态是形成“下达指标—执行任务—达成目标”的良性循环。我们要避免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考核指标,放大基层任务过多与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更要杜绝考核部门多元、考核名目繁杂、考核频度过高等,导致基层干部工作重心偏移,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回应公众关切。概而言之,只有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实事,才能有效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才能让基层政治生态健康发展。

有效的考核检查有助于对基层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纠偏,能够为基层及时调整工作重心、适应时代变化、维护大局利益指点迷津、指明方向。因此,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力求“分级、分类、差异化”,充分考虑公共事务属性、社会资源禀赋、发展目标定位等个性化要素,因地制宜合理划定考核范围,构建精准有效的考核体系。职能部门之间也应加强联合联动、统筹规划,对于数据、信息、报表、台账等佐证材料,能合并则合并、能取消则取消,坚持化繁为简,减少导向不强的例行检查,让考核真正回归指导工作、推动工作、协同治理的本位功能。另外,要以实干实绩实效为导向,引导基层干部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始终关注民众需求、及时回应群众期盼,在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更有效地推动基层治理行稳致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