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从福安市城阳镇一路向东南行驶,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在山峦间恣意舒展,在绿道中穿行约40分钟,就来到了古韵悠长的茶洋村。
茶洋,因茶得名,既是少数民族聚居村,又是老区基点行政村。站在村口,笔者与秋色撞了个满怀。举目望去,坐落在山丘上的茶洋民族小学格外显眼。翻过陡坡,只见校长占文清已等候在校门口,笑意盈盈。
眼前这位宁德市“最美教师”,年近半百,皮肤黝黑,眼里都是光。
往里走,绿树浓荫,书香氤氲,孩子们正围坐在操场上一起做游戏。这里以前是块荒地,占文清带领师生们一起开垦出来,还建起图书室,成了课后好去处。
寒来暑往,占文清用十多年坚守,见证了学校的蝶变。他把一茬茬学生送出去,自己则安心做大山深处的点灯人,将胸中的信仰之火长久地燃烧下去。
有一个承诺叫“回来”
时针拨回到200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占文清,通过教师招考,终于从湾坞镇一所乡村小学“挤进”毗邻福安城区的城阳中心小学。好不容易进了城,一家人甚是欢喜,可没想到,他第一年就被派往偏远的茶洋民族小学支教。
没有围墙、没有厕所、没有保安,40多个学生在砖坯房里上课,破旧的桌椅一摇吱吱响……见此情景,他只能自我安慰:“支教一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可与孩子们接触时间一长,简陋的教学环境带来的落差感渐渐褪去,尤其是山区孩子眼中对知识的渴求,深深震撼着他。
教育不只是用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还是彼此成就。“我们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的朴实、阳光、热情也感染着我们。”占文清若有所思。
一年支教时光转瞬即逝,按计划他被调回城阳中心小学。“我有空就回来看你们。”朝夕相处,心心相通,临别前,孩子们哭成一片,他当场作出承诺。
“占老师,您什么时候回学校?”“占老师,您怎么还没回来看我们?”……回城阳中心小学一年多,占文清时常想起大山深处那群孩子,每每接到他们的电话,内心那根弦就被深深拨动。
茶洋民族小学离镇区远,往返要大半天。工作日抽不出时间去,周末孩子们都回家了……承诺迟迟未兑现,他觉得过意不去,遂萌生一个念头:再回茶洋民族小学任教。
当时家里孩子小,也需要人照顾,且山区教师都想方设法往城区调,妻子一开始并没当回事,“没想到他竟悄悄下定了决心”。
软磨硬泡下,妻子总算理解了。2011年8月,占文清回到阔别一年多的茶洋民族小学。这次回来,他就没打算离开。
有一份情怀叫“坚持”
床铺干净整洁,写字桌、空调一应俱全,这是茶洋民族小学学生宿舍,和家一样温馨。
在上级扶持和社会各界帮助下,校舍扩建了260多平方米,就学环境极大改善。“和我们那会儿比,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手抚着床沿,占文清的思绪飘回到从前。当时,为保障学生住宿,学校仅剩一间教室用作4位教师宿舍。没办法,找来木板隔成4个小格子,放置一张床后,过道一个人通过都够呛。
“这住宿条件还不如工人。”有朋友前来看望时感叹。
茶洋周边有二十几个自然村,留守儿童多,有的到年关才能见到父母,普遍缺乏家庭的关爱。为此,学校采用寄宿制,占文清除教三个年级外,还负责寄宿生的生活起居。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亲力亲为:清晨六点起床,淘米煮饭,组织用餐、晨读;晚上七点辅导作业,安排就寝,陪同起夜如厕;好不容易腾出时间,他就骑摩托车到镇上置办伙食……
“既当爹又当妈,当之无愧的‘大先生’。”提起占文清,退休教师王建平竖起大拇指。
占文清的坚守,藏大爱。这份美好也传递给了王建平,他也申请到此任教,直至退休。
占文清熟悉每个孩子的情况,他坚持有温度的家访。许多学生家在偏远自然村,有的村没通公路,车子进不去,那些羊肠小道上便留下了占文清翻山越岭的身影。有人劝他没必要大费周章,通知家长来学校开家长会就行了。可他认为,面对面才能心贴心,家访可以直观了解真实情况,打开留守儿童心扉。
一次家访,一次震撼。当占文清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陈玲熠的家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间厨房,一间卧室,房子由废木料搭盖,不足两米高,灯光昏暗,蚊虫乱飞。
妈妈不在了,爸爸长期外出务工,小玲熠与年逾九旬的爷爷相依为命。
家访后,占文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定要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和老师们一商量,大家从微薄的工资中凑了1.2万元。买材料、运材料、请师傅……那年寒假,顶着寒风,占文清和老师们沿着数十公里山路跑了一趟又一趟,终于赶在春节前建起两间卧室,让爷孙俩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
家访的次数越多,留下来的信念就越坚定。占文清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都亲切地叫他“占爸爸”。对很多像陈玲熠这样的孩子而言,茶洋民族小学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占爸爸”就是最亲的家人。
“您像园丁,精心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您像蜡烛,默默地燃烧自己……”一名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寄给占文清的信里如是写道。这样的信件,他还收到很多,每一封都视若珍宝。
一心扑在茶洋民族小学的占文清,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对女儿感到很是亏欠。“平时在学校照顾学生,对自己的孩子反而忽视了,渐渐地,女儿变得和我有点生疏了,有时还会躲着我。”2018年,他索性将在城区上学的女儿转到茶洋民族小学上学,“多带带就会亲了”。
有一种大爱叫“永在”
挥起锄头锄草、提上水桶浇水,在学校后山,一片杨梅林郁郁葱葱,占文清时常带着孩子们精心管护这片果林,在孩子心中从小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这35棵杨梅树已种下10多年了,看着它们像孩子般逐渐成长,占文清喜上眉梢。每到杨梅丰收季,他都会邀请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师生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龙江校区是我们的结对帮扶学校。”占文清说,与这所名校牵手,每个孩子都有了“爱心爸妈”,不仅学业上受益,生活中的微小心愿也能实现。
这是茶洋民族小学“借智”的一个缩影。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为解决师资匮乏难题,占文清积极奔走,这群山里娃成功实现了线上跟学,与城里孩子共享优质名师资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上午10:25,笔者在多媒体教室看到,一场远程小学音乐双师课堂准时开课。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按照屏幕上老师的指引,认真调整节奏、音阶,一把口琴吹得像模像样。
得益于宁德市口琴协会和线上“口琴双师课堂”帮扶,学校有了一支走向全国大舞台的口琴队伍。“我们探索以美育沁润童心。在第四届华夏口琴艺术节上,孩子们获得少年组大合奏金奖。”占文清颇为自豪。
佳绩来之不易。为参加比赛,孩子们没日没夜地排练,周末回家也是琴不离口。听闻这群山里娃对口琴如此痴迷,中国口琴协会会长白燕生深受感动,比赛前夕他专门千里迢迢赶到学校,给予指导、鼓劲。
民族学校自然少不了浓浓的民族气息。囿于有限的师资、经费,占文清接手前,学校没有开展过民族活动。为了让孩子们找回仪式感,占文清自学畲歌和乌米饭制作技艺。每年“三月三”,他四处借畲族服饰给学生们穿,准备好食材让学生体验乌米饭制作。现在,每个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畲服,畲歌《我爱畲乡好地方》在校园里久久传唱。
扎根闽东深山,点亮“教育之光”。随着邻近村外出务工者逐年增多,这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今年仅剩27名。“教育是山里孩子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大门。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回到这里;最骄傲的事,就是将孩子送出大山;还将一直做的事,就是不让一个山里的孩子掉队。哪怕只剩一个学生,我也会用心坚守,照亮孩子的成长路!”占文清眼神中透着一股子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