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屋后的田野

□吴惜玲

11月新人 吴惜玲,1988年生,福建东山人,作品散见于报刊。本文为新作之一。

傍晚下班回家,猫咪一如既往出门迎接。

“走!”随着一声令下,猫咪便心领神会,急急迈着小碎步,跟着我往屋后走。那里,有我们共同的花园,一片春意盎然的田野。

田野里,有邻居们种的蔬菜瓜果,葫芦瓜藤爬在架子上开着白色的花,莲雾枝头上优雅地绽放着丝丝绒绒的花,芭乐不知何时已悄悄地结出了墨绿色小果子。青枣树,冬日里被锯掉树枝只剩下矮矮的树干,此刻正抽出鲜嫩的枝丫,演绎着“枯木逢春”的精彩。更多的是随处可见的野草,特别是“鬼见愁”,开着细碎的黄蕊白色小花,却经常“耍暗器”,偷偷送你一身的草针。暮色四合,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落在每一片树叶、每一棵小草、每一朵花瓣之上。整个世界,安静而又熠熠生辉,只有各种鸟儿发出时而欢快时而悠长的叫声。猫咪总是不时驻足,闻闻路边的野花,或者竖起耳朵,专心聆听鸟叫声。发现我已走远,又急忙迈开步子,像一道闪电般飞奔而来。带着猫咪到田野散步,真是春日里最惬意的事。

当我与猫咪穿过这一路的春光,最后到达的,便是姑姑家的田地。田里有一架四季豆,藤蔓爬伸到顶端,缀满了白色小花,一条条豆角垂下,像害羞的小姑娘,隐藏在肥大茂密的叶子之间。我立刻上前,开始采摘豆角。不一会儿,就摘了一大把。带回家,洗完上锅,豆角炒肉。鲜嫩的豆角,翠绿翠绿的,仿佛还带着阳光、泥土的芬芳,我想这是最动人的美食了。那丝丝缕缕的香气,犹如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之门,让我看到了从前每天在田野里耕作的自己……

那时候,每个暑假或者周末,我都会跟着爷爷,顶着下午炎热的暑气,给家里的菜园浇水。菜园里种着各种时令蔬菜,绿油油的,是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重要来源。挑起一担水,颤颤巍巍地来到菜园里,给蔬菜们浇足了水。幼小的肩膀,开始是一片红肿,后来似乎也变得皮糙肉厚,不再生疼。挑水是一门技术活,肩膀要能承受得住重量,扁担两边需掌握好平衡,还得控制好速度,踮着脚尖,轻快向前,桶里的水不会洒落,才能又快又稳地把一担水挑到田里。自家种的蔬菜,自己一担一担水浇灌出来的,长得特别喜人。土地长出劳动的果实,似乎是理所当然。只有扁担与肩膀摩擦的疼痛记忆,格外刻骨铭心。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不管是草木还是动物,总是让人觉得万物可亲,生活充满柔情与诗情画意。她的阿勒泰,有浓浓的亲情牵挂,有一望无际的荒野,有蓝天白云,有流水潺潺。当然,云淡风轻的背后更多的是灰头土脸,是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想,我也有我的阿勒泰,芦笋、花生、地瓜……蔬菜瓜果填满了各个角落。那里,有我和家人曾经在土地上的挥汗如雨、三餐四季,也有我们的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曾经以为的遥遥无期的辛勤劳作,如今随着这片土地的荒芜已渐渐远去。当我来到田野,双脚踩在厚实柔软的土地上,草木与泥土混合在一起,散发出淡淡的芳香。那股熟悉的味道,让我倍感亲切,踏实心安。我想,穿过岁月的褶皱与缝隙,曾经在土地上流下的汗水,早已化为一份怀念、一份纯真,渗透进生命的每个角落,融入这朴实无华的平淡岁月。对土地的眷恋,也化作生命的底色,变成故乡的羁绊。

《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有一亭子,宝玉取名为“沁芳亭”。为什么是沁芳?因为底下是流水穿过,两边种满了奇花异草,落花流水,花香沁入水里,不再浓烈馥郁,而是似有似无,隐隐约约,那样的香气才更加动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有的香气,需要隔着水流;有的芬芳,需要经过岁月的酝酿,渗透进寻常日子里。万千滋味,皆从淡中来,也必将返璞归真,归于淡。《菜根谭》里有云:“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就好像饭桌上那一盘豆角,淡而真,回味无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