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有块石刻可能少有人知道,那天去开会,去得有些早,远远看见石上红字,走近,踏上石阶,这块石刻就与我面对面了。石刻楷字竖排,顶部的三字有些缺损,经查志书,全文为:“师秉、仲嘏、藏之、绍先、蒙伯,皇祐庚寅岁仲春七日游。”也就是说,在1050年(皇祐庚寅岁)农历二月初七日(仲春七日)这天,有五个人来乌山游玩,并将此事刻石以纪念。
五人以字称呼,他们是谁,经隔近千年的时光,实在考验今人。好在蔡襄留下了“刘蒙伯墓碣铭”,让我们认识了蒙伯。刘奕,字蒙伯,福州人,31岁中进士,官至润州(今江苏镇江)通判。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52岁时病逝。也就是说,这次在乌山值得怀念的春游,发生在他去世前一年。
刘家是闽中望族。福州三坊七巷的郎官巷,古称延福里,刘家居于此。宋咸平五年(1002年),刘蒙伯的父亲刘若虚中进士后,郡守谢泌将延福里改名为“荣亲里”。刘家子孙六代皆出郎官,南宋时期又改成“郎官巷”。
刘蒙伯与蔡襄关系匪浅,不仅为同年进士,而且临终前手书托孤于蔡襄。他一生大多在基层为官,先后到江西星子县、浔阳县以及河南郑州、陕西凤翔、福建漳州、江苏镇江等地为判官、县令、通判等。蔡襄在碑文中描述蒙伯的这二十年,“既官于陕,昼思夕图。条兵转饷,实充民痡。上书于朝,事愿之殊。漳有冤狱,十百其徒。辩处平治,脱释不辜。最后丹杨(即润州),声闻益敷”,真可谓是一段直接触摸底层命运、充满艰辛、让他心力交瘁的经历。蔡襄写道:“君初仕,顾天下事若无所为而可办。历官二十年,所至施为谋议,多不能如其意,然后知不可以力为也。”刘蒙伯初做官时,认为天下事看着没什么可做,但其实有很多要办的;做官二十年,到哪里都积极筹谋办事,但结果多不如意,最后才知很多事不可以强为。
刘蒙伯在润州任上过世,竟然“殓无新衣,囊无余资”,其为官清廉如此,令百姓大惊。他们捐钱,被刘夫人辞谢。蒙伯归葬于福州西门。可能这个花费较大,刘家一度“居无室庐,产无田园”,凭着刘夫人勤劳持家,清节不渝,渡过难关。
不知刘若虚给两个儿子起名是出于什么考虑。刘蒙伯有个弟弟叫刘异,按音呼名,刘奕、刘异是一样的。有意思的是,刘若虚的弟弟刘若思也将儿子取名为刘彝,除了声调变一点,读起来也差不多。这三兄弟,仿佛就要让人难辨是谁,看成一体。
刘异,字成伯,在宋庆历元年(1041年)著《北苑拾遗》,作为北宋丁谓《北苑茶录》的补充,内容主要是茶事中涤磨调品器备方面。目前这两部书都已不传。我们都知道,蔡襄除了是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外,还是茶学家,著有《茶录》。不知刘异对茶的研究兴趣是否来自与刘家过从甚密的蔡襄。
刘彝也出现在乌山的摩崖石刻上。“程公闢、陈述古、沈公仪、湛仲谟、刘执中、杜伯通、马损之,熙宁元年冬游。”距先薯亭不远的华严岩上,有记述程师孟与人冬游乌山的石刻,“程公闢”即程师孟,“陈述古”是福州“海滨四先生”之一的陈襄,“刘执中”即刘彝。
刘彝(1017—1086年),字执中,29岁中进士,虽是官员,但在历史上是以“北宋著名水利专家”的身份为后人所知。赣州福寿沟是当时作为知州的刘彝主持修建的,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具创造性的城市环保排水系统,解决了古代赣州城总是闹水患的问题。令人惊叹的是,历经900余年,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赣州百姓称他为“实干派官员”。由于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北宋朝廷后来提拔他为“都水丞”,主管全国水利。
熙宁元年(1068年),51岁的刘执中与程师孟等名流游乌山,此时距离他的堂哥刘蒙伯与友人乌山春游过去18年,巧合的是,当时蒙伯也是51岁。
与蒙伯同游的师秉、仲嘏、藏之、绍先是谁?他们仿佛没入历史的尘烟,一时难见其影。幸得张君指点,升山有幅摩崖石刻,文为:“张去惑师秉、卢咸仲虚、成戬仲嘏、童颖藏之、张显普幼均、刘奕蒙伯庚寅仲春九日同游升山。”也就是说,在游乌石山两天后,蒙伯、师秉、仲嘏、藏之与另两人又去了升山。
张去惑,字师秉,祖籍河北清河。康定元年(1040年)以著作郎代理泾州通判,后为宁州通判,曾助范仲淹修筑过大顺城、防守过邠州。范公多次举荐他,曾在河东路提点刑狱,人称提刑太博。皇祐五年(1053年),张去惑以刑部员外郎为贺契丹国母正旦使。澶渊之盟后,宋辽为示友好,每年新春来临,互派使节向对方国主问候,出使官员称“正旦使”。《福州摩崖石刻》说,此师秉是否题刻中的师秉,待考。童颖,字藏之,闽县人,官至职方员外郎。张显普,字幼均,曾任福建武臣提刑。而仲嘏、仲虚生平,目前还不清楚。
在乌山和升山的石上,我仿佛看到了蒙伯的孤独。在那个春天,似乎他的朋友都远走了,留下模糊的身影。所以,历史留下一个人还是要湮灭一个人,遵循的是什么原则呢?
蒙伯石刻在乌山众多石刻中,有一个很大不同,在文字下方刻了一大朵莲花和一小朵祥云。莲和云呈侧视状,也就是说,乍眼看去,那些名字是被莲托住,并有往上飞的感觉。这也很好理解了为什么要单单将名字刻这么大——每字尺寸是记事文字的七八倍——承托的莲与云似乎表达了他们的心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祥云预示着吉祥美好。我想,石刻上的莲花与祥云既是他们对自我品质的肯定,一直都以莲的君子品性立于世,也是他们对未来的祝福。
石头是无语的,石上的字常常也沉默。因为这里有个蒙伯,为官真清廉;他有个兄弟执中,为民办了大实事;他与同僚朋友互相共勉高洁;他还有朋友仲嘏、绍先,现在很难知道他们是谁,所以说单留名字不重要,久远的是一个人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