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08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上一篇

古厝茶魂

黄河清

车至桔林后洋,好像忽然闯入了一片桃花源,湛蓝的天空下,四周高耸的山峰环拥着静谧的村庄,近处的茶山和远处的山林高低起伏,犹如墨晕染出的层层叠叠的画。

古村呈南北走向,古厝新屋依着山势,就着贯穿村子的千年古道——南路,错落有致地安放着,清晰而又分明。古厝、古亭、古庙、古桥、古石碑、古石刻,处处透着古朴的气息。在这种古旧气息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

半坡上,一座名叫砖坪下的古厝,无疑是这条古驿道上最亮的音符。古道自后唐始建,从古田老城至梅邑水口共80里,是福建古代北上的四大驿道之一。古厝的主人就是依靠这条连接南北的驿道交通,做起了茶叶的生意。

说到茶,那可是闽清一个悦耳的声音,亲切又怡人,当地民谣说:“家有茶和桐(油桐,籽可榨油),日子蛮好康。”你只要迈出家门,满眼青翠,尽是茶山。茶叶的脆响酷似茶商银子碰撞的声音,在这无尽的脆响声中,茶商决定要建一座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身的大厝,于是,一座占地1575平方米的大厝,在清同治年间拔地而起,这就是砖坪下。

无疑,这个大厝惊艳四方,大厝及其主人赢得了经久不断的赞叹声。

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缓步向上,去探访砖坪下古厝。虽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远望依然能感受到古厝当年的壮观威风和富丽堂皇。两只小奶狗在青石路上嬉闹,轻咬着对方的耳朵,泥头泥脑像两个淘气的娃娃。又有三四只急匆匆地翻滚下来,抱住我们的脚撒欢,屋檐下坐着的阿婆看着小狗笑,告诉我们这都是一窝生的,才不过一个月大。柴门虽无犬吠,耳畔脚下都是温柔。

从青砖砌成的边门进入,一座小花园呈现在眼前,如今房主人已将它辟为菜园,但园子西头的一株古梅树仍绿意盎然,还保留着对远去生活的记忆。几株挂满果实的柿树和一畦畦蔬菜,正是岁月里通俗与雅致并存的生活常态,让人在恣意的绿色中,遐想自然弧线勾勒出的勃勃生机,并把这些生机藏匿于古厝的每一个角落。

大门朝着青山,不远处是一片竹林。青石大门的上方是一个单面坡的披檐雨盖,木雕的垂花柱、眉川、斗拱十分精妙,彩绘的动物、花草、藤萝虽已模糊不清,但形意俱佳,可以想见它当年的神采。门内正中是两扇木制门屏,门屏后就是天井,天井的中轴线以青石板铺就,两旁铺设青砖。若是春日,在阳光充足的日子,在这天井中,置一把藤摇椅,蜷曲其中,慢品一壶高山云雾茶,享受时光的悠闲,惬意便会油然而起。

中轴线上的主厅堂高大、宽敞,与天井融为一体,几根高大的楠木柱上的雀替上镂雕有牡丹、喜鹊及鳌鱼等,尤为传神。厅堂屏门上方,用漆金木雕刻有古典小说、戏曲情节的故事。青石质的柱础上,阳刻有海棠、荷花、菊花、梅花、蝴蝶花等四时花卉,皆灵动可爱。两旁厢房的门窗隔扇多采用透雕形式,饰纹多变。有的花窗还刻有吉祥文字,如“喜庆平安”“寿”“喜”,显得清新雅致。屋檐下长条形白底彩绘,取材于民间生活场景,或浓墨重彩,或工笔写意,或浩浩长幅,或盈尺小品,所书之物无不栩栩如生。

过午的阳光透过曲线形的风火墙,将那极具动感的线条忽明忽暗地洒在我身上。在二层的回廊上,我用旁观者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这向外延伸了两米的廊道,宛如吊脚骑楼,无形中增加了大厝的使用空间,构思十分精巧,这在当地可谓首屈一指。我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让想象在回廊深处探出一些细微的动静,把一种远去的繁盛衍生,并通过这声响延伸到现在。

在那个时代,作为茶商的大厝主人,在商海的博弈中如鱼得水,将生意做到了极致,他依然不忘用商业的收益来兴办家族的教育,培养子孙读书上进,希望能诗书传家。在他的心底,似乎这些才是正道。于是,他的子孙学有所成,不少享誉海内外,其中就有被称为“茶学界泰斗”的张天福。我不知道张天福在这个古厝中生活了多长时间,但这古厝中的点点茶经、阵阵茶香、袅袅茶烟,一定悄无声息地浸润着他。

有人说,喜欢古厝的人多爱缅怀流逝的岁月,也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可我总觉得古厝自有的朴实持重的内涵,更多地让人感受到一种稳定、持久、平和。这些古厝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都是一段植入性灵的文化根脉。

古厝的不远处,一条溪流穿峡谷而过,在平缓的河床上,布满坚硬的岩石。岩石上满是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浅,形态各异,酷似过去用于舂米的石臼。这些都是冰臼,是古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裂隙,以类似“滴水穿石”的方式,冲蚀着火山岩基岩而生成的,它们在这里存在几百万年了。古厝与冰臼在这里际会,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融,真可谓佳作天成。

日头渐斜,看那光影一寸寸在视线里挪移,离开时不禁回眸砖坪下古厝:作为一段茶文化遗存,它在等待一种目光,在安静的时刻与之对视,不必刻意在哪根柱子哪块砖瓦上聚焦会意,彼此无声的世界里,眼神就是最好的言语,超越了时空,直抵心灵;我甚至相信它在等待有人经过,重新踏上那条古驿道,借着泛起的清光,收纳下足音,一路延伸开去,好叫谁的心思都跟着亮光起来;我更相信它是在等待时光,等待时光来延续这百年的一抹茶香,来传承这百年的一缕茶魂。“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这是张天福的心愿,也是古厝菡萏成花的荏苒岁月的一种期盼。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