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11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科学为犁,教学为雨

厦门:滋养生态教育的田野

厦门市第三中学的学生正在进行生物叶脉化石制作。

厦门天心岛小学和重庆万州福建小学的学生一起在探究海洋生态。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将生态课堂搬到广阔天地,带领学生到海洋馆、植物园、科技馆、博物馆等实地进行科学研究。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副校长蔡明刚(右一)为学生讲授海水微塑料前处理实验流程。

龙湫亭实验学校的智慧农场里,学生忙着播种、移苗、施肥,参与植物培育的全过程。

同安一中以学生为主体,设立“同安区乡村振兴调研与思考”这一跨学科研究性学习项目,该项目获得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引导师生触摸自然、感知生命、品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是教育系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在厦门这座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厦门市教育系统秉持“生态育人”理念,将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科创项目,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有力地推动了思政与学科融会贯通,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和谐共进。

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触摸自然、感知生命、品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让建设美丽中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创中学 玩转绿色课程

蒙蒙细雨中,老师和学生漫步校园,观察校园植物的种类与数量,把植物特性记录在册,建立植物随季节更替的变化日志。“我们老师偏爱小雨天气上课,他们说这样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教研室主任苏文塨说。

百年名校同安一中,致力培养未来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七年级生刚入校,就开始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洗礼”——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植物大观园”,根据植物类别划分课程主题,通过实地观察分析真实的生态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

市教育局介绍,在厦门,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堂上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厦门全市中小学均对照《厦门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指标体系》,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安排每学年超过12课时的生态环境教育,全市环境教育的普及率达100%。

中午,明媚的阳光里,龙湫亭实验学校七年4班的林静娴走进学校的“智慧农场”,移植一盆小草莓,再给萝卜松松土,为青蒜除除草,忙得不亦乐乎。

在花园般的校园里,学生有自己的“生态实验室”着实幸福。龙湫亭实验学校运用科技手段,给生态教育做“加法”,建设了集恒温育苗室、自动水循环系统、实时数据监测系统为一体的智慧农场,在智慧农场里,学生们忙着播种、移苗、施肥,参与植物培育的全过程。厦门市龙湫亭实验学校教务处主任冯行杰说:“我们的老师还结合物理、生物、地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内容,指导学生培育,推动学科融合。”

用天心岛小学副校长陈姝的话来说,就是“天心岛不卷学科,卷的是有生态素养的未来公民”。

天心岛小学构建了涵盖多维度、多领域、系统化的“三维五域”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像一个“海洋生态乐园”,包含主题活动、学校节日、科技节活动、项目化学习、周末博物馆等11大项,活动贯穿全年,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学习海洋生态科学知识、提升保护海洋生态的能力。

2024年,天心岛小学两项与海洋生态、海洋教育相关的教学成果获评厦门市2024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

行中学 世界就是课堂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李静说:“生态教育重在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通过接近自然体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厦门实验小学将生态课堂搬到广阔天地,带领学生到植物园、科技馆、博物馆等实地进行科学研究。譬如,在植物园里,老师是植物园的讲解员,他们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寄生植物、什么是附生植物后,让学生分别去寻找这两类植物,带他们开展观察,测量植物叶子的长度和宽度……“经过完整的生态科学研究过程后,学生在自觉获取知识的同时,生态文明科学素养也得到提升。”李静说。

瞄准协同育人目标,厦门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赋能生态文明教育。从“请进来”——邀请科学家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到“走出去”——与气象局、植物园、科技馆、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织环保教育,走进田间地头、登上科考船……处处是学生们感悟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课堂。

背靠厦大这座“大山”,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的学生可以走进厦大实验室,参与厦大导师课题或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厦大图书馆、校园网等也向科技中学学生开放,他们还有机会跟着厦大的远洋科考船“嘉庚号”出海科考。“学生们的眼睛里有光。”科技中学副校长蔡明刚说,丰富的实践体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顺畅地衔接起大学课程,大学、中学携手育人,更是引领着老师的专业成长。

今年9月,厦门外国语学校科学教育与信息科副主任阙永华老师带领高二年级学生姜炜力,登上“嘉庚”号科考船前往南海,与船上的科技工作者们共同开启海洋科考的奇妙之旅。

该活动的受益者远不止姜炜力,当“嘉庚”号行驶到南海首个作业处时,还与外国语学校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连线直播,展示了海洋科考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酸化和海洋保护等进行了现场解答。“参加本次‘嘉庚’号科考活动,我体验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没有办法体验到的东西,感觉特别充实、有趣!”姜炜力有感而发,同时,“云课堂”奉献的生动的海洋科学知识盛宴也在校内引起热烈反响。

做中学 科研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动力锂电池较回收成为新的挑战。双十中学陈俣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立“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法回收”课题,他到生产一线去看、去学,找到了让报废锂电池从废弃到新生的“金点子”,课题报告也逐渐完善成型。在今年举行的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法回收”项目获全国二等奖,项目还同时获评科伦杯专项奖意大利科学艺术奖。

无独有偶,双十中学思明分校的学生们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在2024年科技嘉年华活动上,双思的学生用可回收矿泉水瓶创造出一条“鲸鱼”,天蓝色的身体,甩到天空的尾巴,这只“鲸鱼”仿佛从海洋里游上了岸。“我们给它取名为《鲸叹》,创作的过程是一次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与实践,希望这只‘鲸鱼’让其他同学有所启发,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鲸叹》创作者之一涂子曦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市教育局在推行生态文明教育中,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课题,如今,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格局正在厦门各校加快形成——厦门三中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竞赛、探究类专项研究型课程,该校学生“基于深度计算的智慧城市体系”项目探索了生态文明与城市之间的绿色发展关系,获得首届福建省青年科普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普高冠军);厦门市音乐学校“分析土壤厨余肥,喜看美蔬果香飘”探究厨余堆肥对土壤肥力肥影响的系列实验获评福建省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类二等奖……

在厦门,生态文明教育从“应知应会”向“动手实践”转变,已不再是中学生、高中生的“专利”。

在第36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申报的《不同单色光对花卉花量影响的研究》荣获省一等奖,同时获得福建省卢嘉锡教育基金奖学金。十一二岁的孩子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就待在实验室看文献、测数据、优化思路,假期里,他们就“泡”在企业植物间,炼苗、育苗、采收,最终发明出一款专门用于高效生产花卉的LED植物灯,完全替代太阳光。

厦门实验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洪晓露说:“小学阶段,保持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尤为重要。在日常的课堂上,科学组的老师会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关注生态保护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实验小学学生围绕台风天园林树木保护、潮间带物种多样性保护、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降低果蔬表面农药残留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课题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科技教育”之路。

(邓婕 傅春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