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读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循吏李拔》,该书由宁德市纪委监委、宁德市委党史方志室编,寒山(原名陈启西)著。读后掩卷沉思,李拔的形象跃然纸上,浮现于眼前,对这位清朝官吏有了更深的了解,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李拔虽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但他却有着爱民的初心、正直的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作者寒山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将史料活化利用,当代的领导干部亦可从此书中得到启示。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李拔的为官生涯起步于署理湖北钟祥县事,历长阳知县,移调江夏,又擢升为汉阳府同知,进而补授福建省福宁(今宁德境)知府,开启了他在福建的为官生涯,从福宁府到福州知府。回家乡丁忧守丧三年后复出,任湖南长沙知府,辗转荆楚大地。为官数十载,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提任,也有贬黜。但他始终秉持“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的为民理念,担当作为。离任之时,百姓夹道欢送,先后有长阳、江夏、汉阳、福宁、福州、衡州六地绅民立去思碑,以纪其德政。特别是他以年察“卓异”调任福州知府时,福宁百姓扶轿挽留,而福州百姓翘首以盼,一时传出“两郡争守”的佳话。我曾在宁德、福州两地工作,那里的百姓说起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时,无不对李拔交口称赞、敬佩不已。李元模在《峨峰府君行述》中写道:“每遇调移,其地方士庶,草本不有甘棠之爱,制万民衣,南德政诗,树去思碑,所在皆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政声来自政绩。李拔为官足迹遍及湖北、福建、湖南等地,从署理县到任道员,职位多变,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但他总是勤勉尽责,用心为政,创造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业绩。署理钟祥县事,他振兴学校、清厘保甲、断结词讼、修理堤坝,把钟祥管理得井井有条。到长阳任职之初,长阳境内田园荒废,流民云集,许多人还食不果腹;公庭之上,诉讼案件繁复,许多案件久拖未结,县衙里的囚犯关得满满当当;城墙坍塌,祠宇破损,道路长满杂草,他从“急需抚慰、急需清理、急需解决”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近一年努力,初见成效,使得长阳“士民得以安居,百业渐有起色”。任江夏知县时,湖广总督硕色、湖北巡抚卢焯联合署名,以“江(夏)令狱不淹系、野无追呼,庭无留质、市无斗死”等言辞,夸其“明干精练”。任福宁府知事时,他提出“兴教化莫先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施政措施,把整修水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专门向上级报了《请修水利以重农功议》,亲率僚属赴西山视察,研究治理水患之策。据史料记载,在福宁府任职一年多,他整修的水利设施就有几十处……他的业绩,得到了朝廷认可,也多次因政绩卓著而获擢升。如因赈灾得力有功,圣旨命著补授福宁知府,又因在福宁府获“精明干练、才浮于任,实堪调补”等评语,朝廷依议后,获调任“八闽首府”——福州知府。在特旨升任湖北荆宜施道道台时,兼管长江三峡航道治理和水务事务,亲力亲为,致力于三峡河道的清理整治,取得卓著成效。他的政绩,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老百姓自然也记在心里、道在嘴上。
政绩来自情怀和担当。李拔崇敬范仲淹,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在长阳衙署旧址空地结茅为亭,亲笔题匾“后乐亭”,并作《后乐亭跋》以自勉。在修长阳城楼时,题写“勤民”制匾挂于城楼。他以为“朝廷设官本原是为了百姓,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上司好、为朝廷好”。他体味百姓之苦,认为“不管是长阳境内的百姓还是往来商旅,都是国家的子民。地方官为政一方,任百姓劳苦而不作为,这是为政不德”,感叹“宁得罪于上官,毋得罪于下民”……足见他心中的为民情怀。情怀涵养了担当精神,化为谋事干事的动力。他认为,“为官者要有担当精神,不能视衙署如驿站”。他的才华和能力又能够让其实现为民抱负,使得两者相得益彰。通读全书,这方面的事例比比皆是。他善于统筹,一手抓民生,抓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一手抓教化,整治民风,每到一处,建书院,兴文教,培养人才,沐化新风。他敢于处理积案,清刑平狱,洗冤昭雪,彰显清风正气,使得社会安定祥和;他注重农桑,广劝蚕棉,种棉植树、教养桑蚕,社会物阜民丰;他革除弊规、严禁停棺、整治陋习、整肃陋弊。他的担当,还表现在耿直无畏、刚正不阿上。任职各处,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颇受上司赞赏,一向好评如潮,但他为了维护公道正义,也不怕顶撞上司,因而也曾遭贬黜。但他初心不改,情怀不变,一心为政,不抱怨、不气馁、不计个人得失,坚持“用我所学,造福众生”。
情怀生于学养,担当源于内心驱动。李拔出身贫寒,经过苦读,从科举中走出来。他的情怀来自初心,源自良好家风和家教。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少年时期,饱尝各种痛苦,经受各种磨难,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初识了百姓疾苦。家庭虽然没落,但其祖父李公鼎为人正直、知识渊博、满腹经纶,对他要求严格。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母亲在其成长道路上给予很好的教导,家境最困难之时,还供他读书,给他创造择交益友的机会,培养了他立志高远的家国情怀,立下“如我为官,定用所学造福众生”的鸿鹄之志。李拔为官后,他想接父母来同住,但父母婉拒,母亲担心他初仕为官,考虑不周全,专门托人带话,提醒他谨慎为官,做一个廉政清明、百姓爱戴的好官。李拔升长阳知县,接父母来同住,准备了一桌丰盛饭菜为之接风,母亲见之,批评道:“你刚为官,就忘了当初砍柴、放牛的苦日子吗?”并嘱咐:“今后,凡是家中有好吃的,不分主仆一起吃。”升格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李拔的良好作风,他为官后,经常深入民间,听取民间疾苦,了解百姓呼声,心总是贴近百姓。
通读本书,加深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忠臣良吏,也留下许多历史佳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要从这些优秀的从政传统中汲取养分。
通读全书,李拔的形象浮于眼前,栩栩如生。这首先有赖于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占有;其次是作者对史料的活化利用,进行再创作。这本书以李拔宦迹为主线,作者在写作中,详略得当,以事说话,适当议论,通俗易读,感染力强。同时,全书几十幅图片让这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清官廉吏更为可敬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