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母亲煮了一锅地瓜粥,金黄色的地瓜丝点缀其中,散发出阵阵清香。原本毫无食欲的我,瞬间胃口大开,母亲莞尔。曾经,她那一代人一日三餐地瓜,吃到害怕却又无可奈何,不承想到了我这一代人,地瓜却成了美味。从我记事起,地瓜便是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的食物。
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父母亲到田里种地瓜。地瓜很容易养活,截一段枝条在田间地头随手扦插下去,几乎不需要怎么管,不久之后就能长成一大片茂盛的地瓜田。收地瓜也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父亲一锄头下去,泥土散开,一条藤蔓上挤挤挨挨挂着大大小小的地瓜,像是长了好多个葫芦娃一样。我从藤上摘下地瓜,拍去泥土,装进布袋。母亲把地瓜藤叶割下来,那是家里养的两头猪的主食。收完带回家的地瓜,爷爷奶奶按照大小,一部分储藏起来留着慢慢吃,一部分做成地瓜丝晒干,一部分磨成地瓜淀粉。
从小到大,餐桌上最常见的便是那一碗地瓜粥。曾经外出求学的我,无比想家,尤其想念妈妈做的菜,其中就有这一碗熟悉的地瓜粥。不管是舟车劳顿的旅人,还是为生活奔波疲惫了一天的本地人,总是乐于寻一处街边小店,点上几样小菜,酣畅淋漓地吃上几碗地瓜粥,才心满意足地归去。或许这寻常的清粥小菜,是深夜里最能抚慰人心的烟火气,能带给人们从胃到心十分的熨帖。
不知何时地瓜已融入闽南人的血液之中,成为闽南人身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地瓜味”。外出与人交流,常常一开口,对方就知道你是闽南人,因为言语间的“地瓜腔”实在明显。从前听到如此言语,或许会认为“地瓜腔”带着些许的土味。现如今,却觉得身上有“地瓜味”也挺好,那是我们生命源头的象征,是我们一路走来的生活印记。“地瓜味”,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腔调和特色,我想更多的是地瓜身上呈现出来的精神,像养育它的土地一样,干净、沉默而又宽厚、顽强,只要给它一点阳光雨露,便能茁壮成长,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果实。
秋冬季节,我总喜欢和伙伴们带上地瓜、鸡蛋等食物,寻一处空旷干净的菜地窑地瓜。仿佛那是一份来自土地的召唤,来自岁月深处的重逢。垒窑,捡柴火,烧窑……每一道程序都严谨而细致地进行着,一场窑地瓜完整进行下来,至少需要三个小时。可我们乐在其中,兴奋无比。最激动人心的是开窑时刻,地瓜和鸡蛋要用树枝慢慢挑出来,熟而不破。掰开焦黄的皮,金黄色的地瓜冒着丝丝热气,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气。那香气里,有地瓜的香甜气味,也有淡淡的泥土气息,吃起来简直是人间美味!我情不自禁想起了苏轼的那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