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的一个夏天,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桐木村,几位朋友逛到一家茶厂喝茶,我第一次感觉到过去印象里苦涩的茶汤此时变得非常顺口,汤色红艳剔透、味道醇厚,如锦缎一般挟带着异香从喉咙口滑溜下去。忙问此为何茶,主人回道,地道正山小种。
刨根问底后知道,所谓正山小种,是针对“外山”而言的,带有排他性,意即桐木村附近的高山区域之外,仿照该地制作工艺生产的其他小种红茶,一概为外山小种。现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对正山小种红茶的区域有了精准界定: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当年,保护区管理处的一块空地正在改造建设,一处房屋的门楣已现“红茶坊”三字。因为这个词在欧美小说里不时出现,我一度还以为这是舶来品。
后来多次去桐木村避暑,慢慢知晓了红茶的缘起与这片地域的关系。
说世界红茶原产地,镜头必须从欧亚板块东部一直推进到福建,最后聚焦到崇山峻岭中的桐木村,它地处武夷山脉东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这片地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水质,再加上一千多年来,该地一代代茶农对小叶茶种的选育培植,以及十余道缜密的传统手工技艺,产出名茶应属天意。
自然保护区的茶园,呈现在森林下的山坡地和山谷间,左一块右几行的,偶尔大片一些,也不壮观。它们跟草木一起混生,不是很平整,一副爱怎么长就怎么长的自在。形成如此的种植方式,有历史、人为等多方面原因。这里的茂密森林里,山岭陡峭,遇稍平坦一些的地就种几行茶树。保护区内不得开垦种植,历史上留下来的茶园只能补种。这样的茶园不方便管理,一年除一次杂草,把枯叶杂草翻埋土下便是肥料了。历史上,这里的茶树祖祖辈辈没有施过肥,全靠“喝天水”自生自长,茶芽不如别处肥壮,茶青价钱却卖得最高。
茶叶专家喜欢在这些高高低低的茶垄前拍照留念,足见他们对这里的茶园颇为欣赏。据说,欧洲人到此追寻世界红茶原产地,马上认可了这样的种植方式,武夷山红茶因此获得好些欧盟论证绿标。
还不熟悉茶叶的时候,曾经为一家茶企编辑一本宣传画册,看过对方交来的图片,我问,武夷红茶的厂房都是两层楼以上的?对方笑着竖起大拇指。
也许有茶缘,居然蒙对了。
至今,离桐木村几里地的庙湾自然村还有一座木制阁楼式建筑,三层,叫青楼。地下层有红砖砌起的火膛口和向上延伸的烟道,往上输送松木燃烧后的松烟和热气;一楼整排是烘焙间,圆竹筛盛满茶青,斜插入顶部一层层竹架上;二楼皆为缓冲层,通过关启木门调节室内温度;三楼则全是萎凋房,竹席上铺陈茶青摊晾、萎凋。这座青楼的设计和建造,凝聚着一代代茶人的智慧,见证了正山小种红茶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先有绿茶后有红茶,茶界已无异议,然,武夷红茶是怎么创世的呢?
口口相传的故事是这样的:明末一拨农民起义军从江西分水翻过桐木关,天色渐晚,他们便在茶农家驻扎。时值初春,院里四处摊晾着准备炒制绿茶的茶青。农民军便在茶青上和衣而睡。天亮农民军开拔,被身体压过的茶青都变成了棕红色。茶农们叫苦不迭,一季的收成全毁了。苦于没有原材料,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炒青烘干后,还像往常一样保护品相,在竹篓里垫一层枯红松针,再铺一层土纸以防压碎,挑到山下的茶叶集散地星村贱价卖了。
第二年,卖家纷纷指名要去年的贱价茶。茶农探究缘由,后来发现,松针香气隔着土纸被茶叶吸收,茶汤艳亮里居然还有一股特别的桂圆香气。这一切应验了一句古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走投无路下的歪打正着,竟然创制出有别于炒青绿茶的武夷红茶,还形成自己的独家香型。
发展到后来,正山小种的最后一道工艺,都是通过松木燃烧的烟气来熏香提味。因为传统制作需要砍伐有一定树龄的松树,到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设立以后,保护区内禁伐,外地进口松木成本高,速生树熏制出来的味道又不够纯正,恰好市场也不偏好,如今,传统桂圆香逐渐被金骏眉、银骏眉的金薯香替代了。
追溯历史,正山小种在世界上红得发紫,还是英国人张扬出来的。
公元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试销欧洲。五口通商之后,武夷茶主要通过崇阳溪—闽江的航道运到福州,再从福州、厦门等口岸漂洋过海,输往欧洲。
18世纪中叶,瑞典植物分类奠基人林奈将茶树分为两类,绿茶和武夷茶,至今植物学界还在沿用这个分类法。由于当时认知的局限,他所说的武夷茶就是红茶正山小种。英国《茶叶字典》也佐证了这一点,其中武夷茶(BOHEA)词条的注释是这样的:中国福建省武夷山所产的茶,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
很快,武夷茶风靡英伦三岛,为王公贵族竞相追逐。开此风气之先的,当属葡萄牙公主凯瑟琳。1662年,在她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盛大婚宴上,宾客们惊奇地得知,凯瑟琳高脚杯中的玛瑙红饮料,是一种来自古老中国的植物树叶。因为凯瑟琳对武夷茶的痴迷,英国人还给她起了一个“红茶皇后”的美名。历史上从未种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就这样白手起家,在维多利亚时代用中国的舶来品形成“英式下午茶”的茶歇习惯,几经包装后,创造出一种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为世界争相仿效。
武夷红茶让英国上流社会心迷神醉,由此可见一斑。当年的英伦大地上,无论是物质享受,抑或精神抚慰,正山小种都有它无法替代的神奇作用。
清代,武夷山输出的茶叶,除了星村茶市由闽江发往福州、厦门口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外,其后的年代里,下梅村也形成了一个茶叶集散地,经过晋商的调配,踏上远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它全长5150公里,是国际贸易的黄金通道。19世纪初,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出玻璃、花布这样的工业品,但瓷器和丝绸并不逊色于它,中国商人只要方便流通的白银。恰克图的集市上就出现这样一幕,欧洲人的烛台、调羹等银制生活器皿都出现了,用以支付茶叶贸易。
这种情况,多年前盛播一时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中有过呈现,那些零零杂杂的银器为了方便运回,被茶商熔铸成上百斤的大银球,同时也起到防止路途强盗打劫的作用。央视播出的五集电视系列片《武夷山茶文化》第三集《茶路风云》中,同期声采访了武夷山的茶叶专家邹先生,他说,在18世纪,由欧洲开往中国来的商船装载的货物当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白银。据有关资料统计,整个18世纪,欧洲运往中国的白银达到1.7亿两。
为了一劳永逸地占有中国红茶,英国还实施了蓄谋已久的计划,派间谍辗转潜入武夷山,偷偷带走茶种、制作技艺和几个茶工。之后,武夷茶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移植成功,为印度后来跃居世界红茶第一大产茶国埋下了伏笔。
2009年,桐木村迎来了来自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印度茶叶专家罗禅,那里是印度的优质茶产区。他说,在大吉岭,为了防止茶叶沾染泥土和灰尘,运送上等茶叶的茶筐不能着地。这些做法就是来自武夷山茶工。
罗禅带来上好的大吉岭红茶,邀请桐木村世代制作正山小种红茶的江家后人品尝。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先生说,这个茶的底蕴里仍然不失武夷茶的底蕴和香气,还有正山小种的根在里面。
自正山小种之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红茶的家族开始庞大起来,除了印度阿萨姆、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高地、安徽祁门世界四大红茶外,还有云南滇红、福安坦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