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张桂辉作品《走近陈嘉庚》,令我喜出望外。张桂辉久居嘉庚故里——集美。这里有丰富的嘉庚元素,他耳濡目染,且感佩于心,遂尝试研究,颇有成就。捧读细品,嘉庚先生一生“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伟大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使人在阅读中受到感动与熏陶。
当年厦门游,特意参观了美丽的厦门大学。如今拜读《走近陈嘉庚》,不禁对陈先生“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之举感慨万千。其情其志,可歌可颂,令人肃然起敬。
陈嘉庚认定:“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是国民天职。”为了履行这个“天职”,他艰辛创业、呕心沥血,倾其毕生精力与财力,先后在海内外创办和资助了118所学校。用于兴办教育的捐款,累计起来几乎相当于他的全部财产。黄炎培先生评价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陈嘉庚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年逾花甲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虽身居海外,却勇担使命,积极投入到全民族的伟大抗战之中。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我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新修建的滇缅公路,成为主要的军运大动脉。危难关头,陈嘉庚立即以南侨总会的名义,在南洋代招募司机和修理工人,史称“南侨机工”或“华侨机工”,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这些,在书中都有翔实而生动的叙述。
长期以来,宣传陈嘉庚的作品不少。为使自己笔下的陈嘉庚更鲜活、更立体,张桂辉着力在“深意、新意、敬意”上下功夫——陈嘉庚当年考察访问延安后,认定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张桂辉笔下,这是《改变政治抉择的延安之行》;而按照陈嘉庚生前意愿建造的、旨在召唤海外侨胞“常回家看看”的归来堂,在张桂辉笔下,升华为“立体家训”,深意不言而喻。陈嘉庚先生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其光辉何在,为何光辉?张桂辉在《因尽责而光辉》中作出回答:为祖国尽责、为民族尽责、为家乡尽责。陈嘉庚先生终其一生,尽其所能,不计名利,为国家增福,为百姓造福,张桂辉别出心裁创作出《厦门海堤的无形丰碑》《一颗高照的福星》等敬意满满的篇什。这些文章,在《大公报》《文汇报》等媒体刊发后,引发读者积极反响。
《走近陈嘉庚》不是传统的传记风格,而是采取散文笔法写作,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事业与高大形象,融入不同的类型之中,贯穿于内容的各个层面。哲理与美文水乳交融,诗化与金句相映成趣。
在张桂辉眼里,“陈嘉庚,是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陈嘉庚,是一部书,一部厚重的书;陈嘉庚,是一段史,一段多彩的史;陈嘉庚,是一颗星,一颗高照的星;陈嘉庚,是一面旗,一面光辉的旗;陈嘉庚,是一座山,一座巍峨的山”。这样的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此外,张桂辉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意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普及相关知识。比如,在介绍陈嘉庚先生倡议汉字横排时,就从古代用竹简从右边书写、竖排说起;在写陈嘉庚参与国旗与宪法的制定时,恰当地对国旗的标志性与宪法的权威性作简单阐述,使接下来的书写顺理成章,读者抱蔓摘瓜,探根究底,收获很好的阅读体验。
1990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张桂辉深情表述:“《芳名镶在太空上》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陈嘉庚,是一位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伟人;《走近陈嘉庚》,是一本值得品读与研究的著作。为这样一位大写的人树碑立传,作者情倾笔下、功在书中。